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晚新生代高精度磁性地层及其意义

被引:23
作者
宋春晖
高东林
方小敏
崔之久
李吉均
杨胜利
金洪波
Douglas Burbank
JosephL.Kirschvink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3]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4]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6] Santa Barbara
[7] USA
[8] Paleomagnetics Laboratory
[9] Division of Geological and Planetary Sciences
[10]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1] Pasadena
[12] CA
[13] USA 兰州
[14] 兰州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15] 青海
[16] 北京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
[17] 北京
[18] 兰州
关键词
古地磁年代学; 昆仑山垭口盆地;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9.3 [磁性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昆仑山垭口盆地发育较完整的晚新生代地层,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确定盆地形成和消亡的年代对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过去依据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提出了“昆仑-黄河运动”,因其与这一时期的许多全球和高原重大气候环境事件同期而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但上述构造运动时代的界定是建立在不明确的年代学基础之上.文中对昆仑山垭口盆地剖面晚新生代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磁性地层学研究,高密度古地磁采样和测年表明剖面年龄约为3.6~0.5MaBP,地层的沉积演化记录了垭口盆地形成发展及构造经历了五个阶段,揭示晚上新世以来高原北部3.6,2.69~2.58,1.77,1.20,0.87和0.78Ma构造隆升的历史,确定昆仑组砾石层和“昆仑-黄河运动”的年代分别为3.6~2.69Ma和1.20~0.78Ma,为高原隆升过程和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可靠年代数据.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M].青藏项目专家委员会编;.科学出版社.1996,
[2]   2001年东昆仑地震(Ms=8.1)不对称的同震地表破裂构造——单侧块体运动为主及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滑移的证据 [J].
李海兵 ;
戚学祥 ;
朱迎堂 ;
杨经绥 ;
Paul TAPPONNIER ;
史连昌 ;
王永文 .
地质学报, 2004, (05) :633-640+724
[3]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上新世沉积环境分析及其意义 [J].
宋春晖 ;
方小敏 ;
李吉均 ;
高军平 ;
孙东 ;
范马洁 ;
颜茂都 .
第四纪研究, 2003, (01) :92-102
[4]   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 [J].
崔之久 ;
伍永秋 ;
葛道凯 ;
刘耕年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01) :59-68
[5]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科学通报, 1998, (15) :1569-1574
[6]   关于“昆仑-黄河运动” [J].
崔之久 ;
伍永秋 ;
刘耕年 ;
葛道凯 ;
庞其清 ;
许清海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1) :53-59
[7]   昆仑-黄河运动的发现及其性质 [J].
崔之久 ;
刘耕年 ;
伍永秋 .
科学通报, 1997, (18) :1986-1989
[8]   昆仑山垭口小南川末次冰期早期成层坡积的沉积特征和气候意义 [J].
刘耕年 ;
崔之久 ;
葛道凯 ;
伍永秋 .
地理学报, 1997, (04) :45-52
[9]   甘肃临夏盆地新生代地层绝对年代测定与划分 [J].
方小敏 ;
李吉均 ;
朱俊杰 ;
陈怀录 ;
曹继秀 .
科学通报, 1997, (14) :1457-1471
[10]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马海洲 ;
朱俊杰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16-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