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案刑事和解之感性与理性

被引:19
作者
游伟 [1 ,2 ]
唐震 [1 ]
余剑 [1 ]
李长坤 [1 ]
机构
[1]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2] 不详
关键词
刑事和解; 死刑适用; 价值冲突; 利益平衡;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09.03.006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的适用不仅在理论层面存在着的"公平正义"之争,而且在实践层面也因为缺乏操作规范和裁量标准而引发"花钱买刑"、"同罪异罚"的质疑,需要结合刑事审判实践加以深入研究。死刑案件中引入刑事和解,能体现实践中刑事和解所具有的广泛社会价值与法律价值,一定程度上是对刑事司法实践做法加以规范与正名的过程,也符合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保留死刑,慎用死刑"政策的贯彻,其效力不是为了消灭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或者减轻、免除处罚,而是定位于量刑时从轻考虑的情节。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6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刑事和解与死刑适用 [J].
陈京春 .
人民司法, 2008, (05) :9-11
[2]   和谐语境下的死刑适用附视频 [J].
高憬宏 .
人民司法, 2008, (05) :4-8
[3]   论比例原则中的利益衡量 [J].
王书成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8, (02) :25-31
[4]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 [J].
陈瑞华 .
中国法学, 2006, (05) :15-30
[5]   刑事和解初探 [J].
陈光中 ;
葛琳 .
中国法学, 2006, (05) :3-14
[7]   西方刑事和解制度考略 [J].
马静华 ;
罗宁 .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1) :66-72
[8]   刑事契约一体化: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发展趋势 [J].
马静华 ;
陈斌 .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4) :13-17+21
[9]   刑事和解制度论纲 [J].
马静华 .
政治与法律, 2003, (04) :114-123
[10]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 [J].
马静华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 (04) :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