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考察区海-气CO2的分布特征和通量研究

被引:6
作者
王伟强
黄宣宝
杨绪林
陈立奇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厦门
[3] 厦门
[4] 厦门 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
[5] 北京 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
[6] 厦门
关键词
CO2; 分压差; 北冰洋; 碳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6 [环境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中走航观测所获得的北冰洋考察区海-气CO2分压及相关资料,分析研究了考察区夏季大气和表层海水中CO2分压的分布特征,首次用实测的海-气CO2资料于多种方法估算了考察区夏季海-气CO2的通量.结果表明考察区夏季大气中CO2分压(Pa)的测值范围在(352~370)×10-6CO2·Air-1(单位下同)之间,平均为358,平面上具有波因特来的北部海域较高,其余海域分布较均匀的分布特征;夏,季表层海水中CO2分压(Pw)测值在98-580之间,极值之差竟达472,平均值为242,比相应的分压(Pa)低116,呈现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平面分布特征,并与研究区浮游生物、冰况、水温和环流状况有密切关系.估算结果表明,各种计算方法所估算出的碳通量F的平面分布趋势相似,除考察区东部海域为大气CO2的弱源区外,大部分海域都为大气CO2的汇区或强汇区,但它们的值却有较大差异,平均值在6.57(Liss法)至26.32mg CO2·m-2·h-1(14C法)之间,最大与最小值之间相差约4倍,大约分别是全球平均值的2-10倍;若以Wannikhof系数估算,本海域的平均碳通量则是Takahashi,Feely等人在本海域模拟估算值的2倍左右.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2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南北极海区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 [J].
高众勇 ;
陈立奇 ;
王伟强 .
地学前缘, 2002, (02) :263-269
[2]   海洋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J].
张远辉 ;
王伟强 ;
陈立奇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5) :559-564
[3]   南印度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 [J].
王伟强 ;
黄宣宝 ;
张远辉 .
台湾海峡, 1998, (03) :262-268
[4]   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二氧化碳的分布及其海气通量 [J].
张远辉 ;
黄宣宝 ;
王伟强 .
极地研究, 1997, (02) :79-83
[5]   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与进展 [J].
陈泮勤 ;
郭裕福 .
环境科学, 1993, (04) :16-23+93
[6]   二氧化碳,海洋与气候 [J].
詹滨秋 ;
赵永平 .
海洋与湖沼, 1989, (01) :92-99
[7]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报告.[M].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编;.海洋出版社.2000,
[8]  
化学海洋学.[M].[英]赖利(J·P·Riley) 主编;刘光等 译.海洋出版社.1981,
[9]  
南北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M].[美]玛丽·A·麦克惠妮 编.海洋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