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入侵杂草藿香蓟叶挥发油的成分鉴定

被引:9
作者
朱慧 [1 ]
吴双桃 [2 ]
机构
[1]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
[2] 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入侵杂草; 藿香蓟;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51 [杂草];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水蒸气冷凝法提取华南地区入侵杂草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叶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离、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藿香蓟新鲜叶片提取8h的挥发油得率为0.545%。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02个峰,共鉴定出102种化合物,其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100%。藿香蓟叶挥发油的化合物种类丰富,包括烯、醇、萘、烷、酯及醛类等,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石竹烯(23.40%)、早熟素Ⅰ(17.66%)、(Z)-乙酸-3-己烯-1-醇酯(12.14%)、早熟素Ⅱ(9.51%)、1-乙烯基-1-甲基-2-(1-甲基乙烯基)-4-(1-乙缩醛甲基)环己烷(4.53%)、倍半水芹烯(4.24%)、(z)-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3.86%)、莰烯(3.10%)、反式-2-己烯醛(2.11%)、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甲基乙基)-萘(1.93%)、1-己醇(1.32%)、3,7,7-三甲基双环-[4.1.0]-二庚烯(1.01%)等,这些成分占总挥发油质量的87.91%,其中含量最高的石竹烯是一类双环倍半萜类化合物,是被允许使用的食品香料。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0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 [1] 胜红蓟生物素活性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宫玉杰
    [J]. 世界临床药物, 2010, 31 (04) : 241 - 244
  • [2] 菊科植物生物活性研究概述
    郝彩琴
    刘美杰
    陈海燕
    [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 (02) : 45 - 49
  • [3] 水茄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赵锐明
    马越峰
    杨东娟
    马瑞君
    谭勇
    赵庆芳
    [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 25 (01) : 135 - 137
  • [4] 南美蟛蜞菊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杨东娟
    郭守军
    陈远平
    张伟彪
    [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 25 (01) : 131 - 134
  • [5] 广东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和防治策略
    王芳
    王瑞江
    庄平弟
    郭强
    李振荣
    [J]. 生态学杂志, 2009, 28 (10) : 2088 - 2093
  • [6] 常规液相色谱柱测定早熟素Ⅱ的方法探讨
    张桂花
    李光义
    文少白
    李勤奋
    [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5) : 1914 - 1916
  • [7] 水芹烯的来源与精细化学应用
    焦燕
    朱岳麟
    冯利利
    熊常健
    [J].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8, (03) : 59 - 63
  • [8] 柑桔园中胜红蓟对三氯杀螨醇的富集
    王长方
    胡进锋
    王俊
    游泳
    陈峰
    陈翔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06) : 2334 - 2338
  • [9] 万年蒿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范丽颖
    张淑华
    李景梅
    孙伟
    任军
    [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 (07) : 1779 - 1780
  • [10] 下田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杨永利
    郭守军
    马瑞君
    王醉銮
    [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7, (04) : 355 -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