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洛川凤栖镇离石黄土下部层位渗透性研究

被引:4
作者
赵景波 [1 ,2 ]
侯雨乐 [1 ]
吕晓虎 [1 ]
董治宝 [1 ]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洛川黄土; 渗透性; 稳定入渗率; 动力因素; 地下水富集规律; 含水层多层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洛川风栖镇L12~S15土层8个层位16个实验点的入渗实验,研究了离石黄土下部层位的入渗特征。结果表明,洛川凤栖镇离石黄土下部层位黄土层的渗透系数较大,L12,L13,L14和L15这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90mm/分;古土壤层的渗透系数较小,S12,S13,S14和S15的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35mm/分。L12,L13和L15黄土层含水空间发育较好,利于构成含水层;S12,S13,S14和S15古土壤层含水空间发育弱,利于构成隔水层。上覆总厚70余米的土层重力作用没有改变洛川离石黄土下部黄土层作为含水层和红色古土壤作为隔水层的基本特性,它们的水理性质仍是受沉积时的气候条件和成壤作用的强弱控制。古土壤层也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这是黄土地下水常常具有多层性的原因,也是造成黄土地下水分散、含水层富水量少的主要原因。离石黄土下部黄土层含水空间发育好和利于构成含水层主要是当时冷干的气候决定的,红色古土壤含水空间发育弱和利于构成隔水层主要是当时温湿的气候决定的。将洛川黄土渗水实验数据用3种入渗公式分别进行拟合得出,常用的通用经验公式和考斯加科夫公式基本适用于描述洛川凤栖镇离石黄土下部层位的入渗规律,通过计算获得的2个经验公式各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为水文和农业部门应用黄土入渗经验公式提供了重要参考值。研究还揭示,第四纪环境变化理论研究在黄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成壤强弱判别地下水富集规律和富集层位。成壤强、隔水性好的古土壤层和其上的成壤作用很弱、含水空间发育好的黄土层是很好的地下水含水组合,最利于地下水的富集;成壤作用弱、隔水性差的古土壤和其上厚度小、受风化成壤作用相对较强的黄土层是较差的含水组合,不利于地下水的富集。
引用
收藏
页码:185 / 1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 [1] 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吕刚
    吴祥云
    [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7) : 494 - 499
  • [2] 农牧交错带地表覆盖物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卢晓杰
    李瑞
    张克斌
    [J].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01) : 1 - 5
  • [3] 陕西洛川地区全新世中期土壤与气候变化
    赵景波
    郝玉芬
    岳应利
    [J]. 第四纪研究, 2006, (06) : 969 - 975
  • [4] 特征时期黄土高原风化成壤强度的空间特征与气候梯度
    葛俊逸
    郭正堂
    郝青振
    [J]. 第四纪研究, 2006, (06) : 962 - 968
  • [5]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降雨入渗、产流试验研究
    陈洪松
    邵明安
    张兴昌
    王克林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2) : 5 - 8
  • [6] 黄土高原全新世黄土-古土壤演替及气候演变的再研讨
    唐克丽
    贺秀斌
    [J]. 第四纪研究, 2004, (02) : 129 - 139+245
  • [7] 黄土形成与演变模式
    赵景波
    [J]. 土壤学报, 2002, (04) : 459 - 466+609
  • [8] 西安地区黄土地层含水空间研究
    赵景波
    徐芹选
    张晓龙
    孙贵贞
    徐卫锋
    [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4) : 101 - 105
  • [9] 黄土高原红粘土序列与晚第三纪的气候事件
    安芷生
    孙东怀
    陈明扬
    孙有斌
    李立
    陈宝群
    [J]. 第四纪研究, 2000, (05) : 435 - 446
  • [10] 多瑙河中游盆地黄土和其它陆相层序
    M.Pécs
    [J]. 地学前缘, 1997, (Z1) : 47+49 -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