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对西南黄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蒋太明 [1 ,2 ]
罗龙皂 [3 ,1 ]
李渝 [3 ,1 ]
张文安 [3 ,1 ]
张文菊 [4 ]
张会民 [4 ]
机构
[1] 农业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2]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3] 贵州省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关键词
黄壤; 长期施肥; 有机碳平衡; 碳投入;
D O I
10.19336/j.cnki.trtb.2014.03.026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为阐明长期施肥对西南地区黄壤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影响,探讨土壤可持续利用培肥模式,从1995年起采用10种施肥模式(CK、1/4 M+3/4 NPK、1/2 M+1/2 NPK、M、NPKM、NPK、NK、N、NP、PK)对贵阳市小河区玉米地黄壤进行处理,分析了各施肥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有机肥年限延长,土壤有机碳总体呈增加趋势,而施化肥表现出下降趋势,无机肥配施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作用明显。不同施肥模式有机碳平衡变化很大,施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平衡量均为正值,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也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不施肥和施用化肥处理的有机碳平衡量均为负值,各施氮处理(NPK、NK、N、NP)间有机碳平衡量差异不显著(p值为0.08),但与不施氮处理(PK)的有机碳平衡量存在差异显著(p<0.01)。黄壤有机碳平衡量与系统总碳投入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995),维持黄壤有机碳平衡所需的最低碳投入量为每年2.57 t hm-2。施有机肥处理中,玉米产量与有机碳含量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R2均大于0.6);而不施肥或施用化肥处理中,二者的相关性较差(R2均小于0.3)。以上结果说明,研究区黄壤中有机碳还没饱和,仍具一定的固碳潜力,施有机肥,尤其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引用
收藏
页码:666 / 67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土溶解性有机碳降解特性研究 [J].
禹洪双 ;
刘勤 ;
陈武荣 ;
张亚楠 ;
胡安永 ;
曹志洪 .
土壤通报, 2013, 44 (02) :338-342
[2]  
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张瑞,张贵龙,姬艳艳,李刚,常泓,杨殿林.环境科学. 2013(01)
[3]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东北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梁尧 ;
韩晓增 ;
宋春 ;
李海波 .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17) :3565-3574
[4]   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和容重的影响 [J].
马俊永 ;
曹彩云 ;
郑春莲 ;
李科江 ;
任图生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0, (06) :38-42
[5]   不同施肥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 [J].
王成己 ;
潘根兴 ;
田有国 ;
李恋卿 ;
张旭辉 ;
韩晓君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 40 (07) :650-657
[6]   长期施肥对红壤和潮土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J].
佟小刚 ;
徐明岗 ;
张文菊 ;
卢昌艾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11) :3664-3671
[7]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 [J].
袁颖红 ;
李辉信 ;
黄欠如 ;
胡锋 ;
潘根兴 ;
樊后保 .
土壤, 2008, (02) :237-242
[8]   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红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J].
徐江兵 ;
李成亮 ;
何园球 ;
王艳玲 ;
刘晓利 .
土壤学报, 2007, (04) :675-682
[9]   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前沿领域 [J].
郑建初 ;
芮雯奕 ;
冯金侠 ;
张卫建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S1) :334-338
[10]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有机碳的影响 [J].
阴红彬 ;
韩晓日 ;
谢芳 ;
杨劲峰 ;
曹宏杰 .
土壤通报, 2006, (06) :110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