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晚粳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生理特征

被引:34
作者
张洪程 [1 ]
许轲 [1 ]
张军 [1 ]
李国业 [1 ]
董啸波 [1 ]
花劲 [1 ]
周培建 [2 ]
程飞虎 [2 ]
黄大山 [1 ,2 ]
陈忠平 [2 ]
陈国梁 [3 ]
方明珍 [4 ]
戴其根 [1 ]
霍中洋 [1 ]
魏海燕 [1 ]
高辉 [1 ]
机构
[1]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2]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3] 江西省上高县农业局
[4] 江西省鄱阳县农业局
关键词
南方双季稻区; 生产力; 生态生理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于江西鄱阳、上高县,选用代表性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镇稻11、常优1号、常优5号、甬优8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当地代表性晚籼稻品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粳、籼稻间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并从温光利用、株型、光合物质生产等方面探讨了其优势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结果表明,3年晚粳平均产量分别为9.6、8.3、9.9 t hm–2(2011年上高县甬优8号最高产量田块达10.6 t hm–2),极显著高于晚籼,而其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加工品质、食味品质优于晚籼(晚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显著或极显著高;籽粒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胶稠度显著或极显著长),外观品质逊于晚籼(粳稻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效益高于晚籼(3年晚粳的纯收益分别为11 890.6、10 252.1、16 565.9元hm–2,分别高23.8%、23.6%、26.7%)。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形成的相关生理生态特征为,较籼稻全生育期特别是结实期明显延长,抽穗结实期较籼稻适应凉爽气候,增加对温光资源利用,能正常成熟;后期有较高光合生产能力,增大了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量,源库协调性好,库容总充实量高;生育后期在偏低温气候下不早衰,维持较强根系和较大茎鞘强度,具有较强群体抗倒伏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83 / 300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不同粳稻品种在江西不同生态区的农学表现 [J].
黄山 ;
何虎 ;
张卫星 ;
王志刚 ;
章秀福 ;
廖西元 ;
潘晓华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5 (01) :25-32
[2]   “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 [J].
张洪程 ;
张军 ;
龚金龙 ;
常勇 ;
李敏 ;
高辉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 (04) :686-704
[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形成机制 [J].
张洪程 ;
郭保卫 ;
陈厚存 ;
周兴涛 ;
张军 ;
朱聪聪 ;
陈京都 ;
李桂云 ;
吴中华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高辉 ;
杨雄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03) :463-475
[4]   成都平原两熟区籼粳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 [J].
李旭毅 ;
池忠志 ;
姜心禄 ;
郑家国 .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16) :3256-3264
[5]   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优势及技术关键 [J].
董啸波 ;
霍中洋 ;
张洪程 ;
李国业 ;
曹开蔚 ;
程飞虎 ;
黄大山 ;
戴其根 ;
许轲 ;
魏海燕 .
中国稻米, 2012, 18 (01) :25-28
[6]   籼粳稻米食味品质差异的相关研究 [J].
王晓玲 ;
周治宝 ;
余传元 ;
雷建国 ;
王智权 ;
肖宇龙 ;
李马忠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3 (04) :643-649
[7]   不同种植方式对超级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J].
李杰 ;
张洪程 ;
龚金龙 ;
常勇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11) :2234-2243
[8]   籼改粳低产原因与技术对策 [J].
孙广朝 ;
李金岐 ;
董县中 ;
郑明范 ;
齐浩然 ;
张宗保 .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 17 (02) :68-69
[9]   重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超高产生理特性 [J].
许德海 ;
王晓燕 ;
马荣荣 ;
禹盛苗 ;
朱练峰 ;
欧阳由男 ;
金千瑜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23) :4796-4804
[10]   湘、鄂、赣发展晚粳稻生产的条件与建议 [J].
黄发松 ;
王延春 .
中国稻米, 2010, 16 (06)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