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方式对超级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被引:142
作者
李杰
张洪程
龚金龙
常勇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机构
[1] 扬州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超级稻; 种植方式; 抗倒伏能力; 倒伏指数; 茎秆物理性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倒伏是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综合生产目标的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种植方式超级稻的抗倒伏能力,为合理选用种植方式,实现"十字"综合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超级稻品种淮稻9号和Ⅲ优98为材料,设置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以倒伏指数作为衡量植株抗倒伏能力的指标,在齐穗后25 d,研究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基部第1节间(N1)、第2节间(N2)、第3节间(N3)、第4节间(N4)抗倒伏能力和主要物理性状的差异,并对倒伏指数、抗折力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不同种植方式水稻抗倒伏能力差异极显著,手栽稻倒伏指数最小,抗倒伏能力最强,直播稻倒伏指数最大,抗倒伏能力最差,机插稻居于二者之间。抗折力的大小是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倒伏指数差异的主要原因,N1、N2、N3、N4节间的抗折力与株高、重心高度、茎秆粗度、茎壁厚度、茎秆干重、叶鞘干重、单位节间干重、节间基部至穗顶的长度和鲜重及弯曲力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机插稻和直播稻相比,手栽稻基部节间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的主要原因是:(1)株高的增加是节间数增多、穗长及穗下2个节间变长所致,而茎秆基部易于发生倒伏的2—3个节间长度反而比机插稻和直播稻短;(2)基部各节间粗度和茎壁厚度均有明显增加,且茎、鞘干重大,单位节间干重极显著增加,茎秆的充实度好。【结论】不同种植方式水稻茎秆主要物理性状优化组合不同,基部节间短而粗,茎壁厚度大,茎秆充实程度好,是手栽稻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抗倒伏能力强的直接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2234 / 224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北方直立穗型粳稻抗倒性的研究 [J].
张喜娟 ;
李红娇 ;
李伟娟 ;
徐正进 ;
陈温福 ;
张文忠 ;
王嘉宇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07) :2305-2313
[2]   直立穗型基因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J].
董丹 ;
陈书强 ;
刘柏林 ;
王嘉宇 ;
徐正进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1 (02) :202-207
[3]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比较 [J].
李红娇 ;
张喜娟 ;
李伟娟 ;
徐正进 ;
徐海 .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 (02) :191-196
[4]   控制灌溉条件下寒区水稻茎秆抗倒伏力学评价及成因分析 [J].
彭世彰 ;
张正良 ;
庞桂斌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1) :6-10
[5]   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茎秆理化特性与抗倒伏性的影响 [J].
杨世民 ;
谢力 ;
郑顺林 ;
李静 ;
袁继超 .
作物学报, 2009, 35 (01) :93-103
[6]   水稻倒伏对产量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J].
苏仕华 ;
王珏 ;
孙成亮 ;
成英 ;
卢红 .
北方水稻, 2008, 38 (06) :41-43
[7]   硅肥和钙肥对超级杂交稻茎秆抗倒力学的影响 [J].
邓文 ;
青先国 ;
蒲熙 ;
王思哲 ;
龚浩如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5) :586-590
[8]   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及产量因子的关系 [J].
黄艳玲 ;
石英尧 ;
申广勒 ;
石扬娟 ;
王维刚 ;
陈多璞 .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4) :203-206
[9]   超高产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初步研究 [J].
李红娇 ;
张喜娟 ;
李伟娟 ;
徐正进 .
北方水稻, 2008, (02) :22-27
[10]   水稻抗倒伏特性及其与茎秆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J].
申广勒 ;
石英尧 ;
黄艳玲 ;
石扬娟 ;
王维刚 ;
张从合 ;
陈多璞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12) :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