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3 条
郯庐断裂带巢湖—庐江段晚中生代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附视频
被引:24
作者: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向必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来源:
关键词:
锆石;
U-Pb年代学;
火山岩;
岩石圈减薄;
巢湖—庐江;
郯庐断裂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P588.14 [喷出岩(火山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LA-ICP-MS方法对郯庐断裂带巢湖—庐江段的晚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由6个样品获得的该处火山喷发时间在距今125~93Ma,为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初期,经历了32Ma的喷发历史。与附近的庐枞盆地、北大别造山带及北淮阳地区相比,该地火山喷发具有较晚的结束时间,说明岩石圈减薄具有相对强烈的程度和较长的持续时间。93Ma是已知的华北克拉通残留富集岩石圈地幔最晚的岩浆岩年代学记录。锆石的饱和温度计算、岩浆中较低的MgO含量和Mg#值均不支持岩浆由拆沉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活动的可能成因是壳幔相互作用,岩浆源区具有由幔源向壳源再过渡到幔源的时间演化顺序。这暗示断裂带下强烈的软流圈上涌引起岩石圈地幔的熔融(距今125Ma),随后岩石圈持续的减薄作用导致其内部热流升高,出现了以流纹岩为代表的地热异常背景下地壳源区的部分熔融(距今120Ma),而最终岩石圈强烈减薄背景下的软流圈物质参与岩浆过程可能是晚期幔源岩浆(距今93Ma)的成因。
引用
收藏
页码:294 / 308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 [1] 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晚期伸展的低温年代学证据[J]. 地质科学, 2007, (04) : 625 - 638+778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钟大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雪松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程树岐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山东省沂水地震台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2]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火山岩的K-Ar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 地质科学, 2007, (02) : 382 - 387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向必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3] 鲁东中生代标准剖面青山群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5) : 401 - 411凌文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谢先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程建萍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4] 合肥盆地东部中-新生代的演化及其对郯庐断裂带活动的响应[J]. 地质科学, 2006, (02) : 256 - 269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5]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J]. 地质科学, 2006, (02) : 226 - 241+255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7] 大别山东端郯庐断裂带由走滑向伸展运动转换的40Ar-39Ar年代学记录[J]. 地质科学, 2006, (02) : 242 - 255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向必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8] 华北晚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对岩石圈减薄机制的约束[J].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01) : 21 - 26刘俊来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胡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 [9] 郯庐高压走滑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40Ar/39Ar定年[J]. 岩石学报, 2005, (06) : 1687 - 1702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10] 大陆深俯冲后效作用的地球化学记录——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源区特征变异的讨论[J]. 岩石学报, 2005, (04) : 1255 - 1263周新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陈立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