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地体南侧中晚元古代地层碳氧同位素组成:CMF模式的证据

被引:23
作者
祁进平
张静
唐国军
机构
[1] 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实验室
关键词
熊耳地体; 脉状金/银矿床; 同位素; 中晚元古代地层; CMF 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前人运用 CMF 模式(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推断熊耳地体金银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其南侧中晚元古代地层(官道口群和栾川群)的陆内俯冲变质脱水作用,并推测该套地层富放射成因铅和锶,δ13C 和δ18O 值较高。为检验该推论和 CMF 模式正确与否,作者对该套地层开展了研究,本文报道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13件岩石样品δ18O 值变化于9.1‰~16.7‰,平均13.3‰;4件δ13CCaCO3值为-2.8‰~0.8‰,平均-0.9‰,计算表明,该套地层在320~373℃(熊耳地体多数矿床早阶段成矿温度范围)变质脱水所形成流体的δ18O值为2.6‰~14.6‰,与推测结果一致,覆盖了熊耳地体已有早阶段成矿流体的δ18O值(5.1‰~12.6‰),计算的中晚元古代地层变质流体的δ13CCO2随介于-0.7‰~4‰,也与熊耳地体成矿流体的δ13CCO2值(-2.1‰~4‰,成矿早阶段一般δ13CCO2>0)一致。如此以来,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前人的推论和 CMF 模式的科学性与实用性,CMF 模式可以用于指导熊耳地体或类似构造环境的矿床勘查和地质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365 / 13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