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与长白赤松松针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15
作者
滕坤
张海丰
徐敏
朱俊义
机构
[1] 通化师范学院
关键词
赤松; 长白赤松; 松针;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比较研究; 气相色谱-质谱;
D O I
10.16155/j.0254-1793.2011.11.018
中图分类号
R284 [中药化学];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目的:利用GC-MS分析赤松与长白赤松松针挥发油的成分。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赤松与长白赤松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所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进样口温度230℃,色谱柱为HP-5(0.25 mm×30m,0.25μm)石英毛细管柱,柱流速为1 mL.min-1,进样量0.5μL,分流比40∶1,程序升温[50℃(5℃.min-1),120℃(8℃.min-1),180℃(5℃.min-1),200℃]。质谱条件:离子源为EI源,电子能量为70 eV,离子源温度230℃,接口温度280℃,质量扫描范围为20~500 amu。结果:从赤松松针挥发油共分离出36个成分,经谱图检索确认了其中的30个成分,已鉴定的化合物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8.37%,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β-水芹烯(20.964%)、α-蒎烯(16.081%)、莰烯(11.529%)、檀香三烯(16.471%);从长白赤松松针挥发油中共分离出34个成分,经谱图检索确认了其中的31个成分,已鉴定的化合物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9.24%,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1-R-α-蒎烯(17.592%)、石竹烯(15.398%)、β-水芹烯(14.813%)、[S-(E,E)]-1-甲基-5-亚甲基-8-异丙基-1,6-环癸二烯(7.573%)、β-蒎烯(5.929%)、异松油烯(4.663%)。结论:赤松与长白赤松松针挥发油成分大体一致,均富含具有较强药理活性的α-蒎烯、β-水芹烯、莰烯、檀香三烯等成分。
引用
收藏
页码:2121 / 212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松针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孔庆峰 ;
杨金宇 ;
潘西芬 .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6) :16-18
[2]   不同月份樟子松针叶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J].
由晓峰 ;
方洪壮 ;
孙长海 .
药物分析杂志, 2010, (07) :1199-1204
[3]  
长白赤松引种移植的技术规范[J]. 王冬健.园林科技. 2009(02)
[4]  
长白赤松引种移植的技术规范[J]. 王冬健.园林科技. 2009 (02)
[5]   云南松松针的挥发性化学成分 [J].
杨燕 ;
杨茂发 ;
杨再华 ;
黄吉勇 ;
王超英 ;
余金勇 .
林业科学, 2009, 45 (05) :173-177
[6]   蒙山地区黑松松针及枝条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质谱—色谱分析 [J].
朱东方 ;
袁涛 ;
李淑臣 ;
李慧 ;
左明杰 .
山东林业科技, 2009, 39 (02) :51-53
[7]   广西柳州产马尾松和湿地松松针挥发油的GC/MS分析 [J].
粟本超 ;
谢济运 ;
陈小鹏 ;
陈芳 .
质谱学报, 2008, (02) :70-75
[8]   红松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J].
朴相勇 ;
刘向前 ;
陆昌洙 ;
Oh OJin ;
崔湖荣 ;
李济铉 .
中草药, 2005, (12) :1784-1785
[9]   松针提取物抗衰老氧化作用研究 [J].
陈长武 ;
昌友权 ;
曲红光 ;
梅喆 ;
付琳琳 ;
马姸 ;
奚晓伟 .
食品科学, 2005, (09) :447-449
[10]   兰州油松松针挥发性成份分析 [J].
曾明 ;
李守汉 ;
张继 ;
曾爽 ;
王平 .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4) :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