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变化研究

被引:61
作者
张煜星 [1 ]
王雪军 [2 ]
蒲莹 [3 ]
张建波 [4 ]
机构
[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
[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资源管理司
[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4]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监测规划院
关键词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清查; 生物量碳库; 碳储量; 碳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57.2 [森林资源调查];
学科分类号
090704 ;
摘要
【目的】建立全国单木材积生物量模型非常重要且必要。研究中国的森林碳储量变化及其碳汇能力对于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结合森林资源清查抽样总体和气候区差异的实际,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2种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建模实测数据,分别建立区域性单木生物量与材积回归模型,利用1949-2018年间11个时间段的森林资源清查和统计数据,系统测算出了近70年全国及各个区域森林碳储量和碳源汇能力,以期揭示出70年来我国森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和原因以及对碳汇的相关贡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1949-2018年间,林分、疏林等森林资源碳储总量由4.509×1012 kg增加到8.601×1012 kg,增加了90.74%,其中2014-2018年期间年均增长3.09%;林分碳储量由4.38×1012 kg增加到7.97×1012 kg,增加了81.97%;林分碳密度在1973-1976年时段最低为31.64 t/hm2,2014-2018年时段增加到44.30 t/hm2,但是仍然没有达到1949年的46.48 t/hm2;各区域的森林资源碳储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华北区和东南沿海区增长较快,分别增加了145.91%和116.63%;全国及各个区域的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变化规律基本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全国碳源汇的变化规律也与此基本相同,1981年之前,年均碳积累是负值,以碳源为主,1981年之后碳积累是正值,年均生物量碳汇0.122×1012 kg/a,且积累能力不断提高。林分生物量碳库在森林总碳库中占据主要地位,各期的全国林分碳储量占碳储总量的比例均在80%以上;由于我国人工林面积大量增加,碳累积增长速度很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均生物量碳汇为0.04×1012 kg/a;天然林在1989年前虽然碳累积为负值,但自我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天然林碳汇能力持续增强,是我国森林碳逐年累积的主要贡献者。【结论】随着我国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和保护政策持续加强,同时中国现阶段以中幼龄林为主的森林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未来中国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中国林业年鉴.[Z]..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   中国乔木林碳储量变化研究 [J].
李妍 ;
徐新良 ;
张超 .
森林工程, 2015, 31 (04) :50-55
[3]   三峡库区森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估算 [J].
王雪军 ;
张煜星 ;
黄国胜 ;
马炜 ;
陈新云 ;
党永峰 .
生态科学, 2014, (06) :1114-1121
[4]   东北地区落叶松林碳储量估算 [J].
黄国胜 ;
马炜 ;
王雪军 ;
夏朝宗 ;
党永锋 .
林业科学, 2014, 50 (06) :167-174
[5]   1977~2008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的时空变化 [J].
郭兆迪 ;
胡会峰 ;
李品 ;
李怒云 ;
方精云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3, 43 (05) :421-431
[6]   利用混合模型方法建立全国和区域相容性立木生物量方程 [J].
曾伟生 ;
唐守正 .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0, 29 (04) :1-6
[7]  
Biomass Carbon Sequestration by Planted Forests in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0, 04
[8]   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J].
罗云建 ;
张小全 ;
王效科 ;
朱建华 ;
侯振宏 ;
张治军 .
林业科学, 2009, 45 (08) :129-134
[9]   近20年辽宁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J].
王雪军 ;
黄国胜 ;
孙玉军 ;
付晓 ;
韩爱惠 .
生态学报, 2008, (10) :4757-4764
[10]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J].
徐新良 ;
曹明奎 ;
李克让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6)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