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败型杂交籼稻的育性基因分析

被引:57
作者
周天理
沈锦骅
叶复初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育性表现; 混系; 育性恢复; 可育株; 植株; 杂交稻; 水稻; 野败型; 株系; 结实率; 核基因型; 不育株; 不育基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试验通过对南优、汕优两个系统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杂种 F1、F2及(不育系×杂种 F1)F1、(杂种F1×保持系)F1、(保持系×杂种 F1)F1、F2、(恢复系×杂种 F1)F1、F2植株的性状观察和分析,初步查明野败型籼稻不育系是属于孢子体不育,雄性不育是细胞质中的不育基因和细胞核中两对隐性不育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保持系的细胞质中含有可育基因,细胞核中含有两对隐性不育基因。恢复系的细胞质是由可育基因控制,细胞核受一对部分不育基因和一对育性恢复基因控制,育性恢复基因对部分不育基因表现为显性上位。不育系的基因型是 S(r1r1r2r2)、保持系的基因型是 F(r1r1r2r2)、恢复系的基因型是 F(R1R1R2R2)。
引用
收藏
页码:241 / 24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杂交水稻酯酶同工酶遗传的初步研究 [J].
朱英国 ;
陈卫江 .
中国农业科学, 1983, (05) :21-26
[2]   野败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和杂交稻后代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 [J].
孙旭初 .
安徽农业科学, 1981, (S1) :117-125
[3]   野败型杂交籼稻基因型的初步分析 [J].
高明尉 .
遗传学报, 1981, (01) :66-74
[4]   水稻恢复因子的遗传及选育新恢复品种方法的探讨 [J].
王三良 .
湖南农业科技, 1980, (04) :1-4
[5]  
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实践[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李泽炳编,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