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9
作者
刘丹妮 [1 ]
何金海 [1 ]
姚永红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梅雨划分; 梅雨与季风; 影响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2 [液态降水(降雨)];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从梅雨的划分、梅雨的降水分型、梅雨与季风的关系及梅雨的影响因子几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讨论。最后,提出梅雨研究仍需解决的问题:(1)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开始至今仍没有一个客观统一划定标准;(2)南海季风、印度季风等季风子系统对梅雨的影响大小及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讨论;(3)应针对梅雨季节内江淮流域不同的降水分布型,寻找其前期预兆信号进行深入研究;(4)应特别注意特定海温分布型对梅雨的影响,并从中找出影响梅雨的关键区域和影响的关键时段;(5)积冰和雪盖与梅雨异常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求证,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
引用
收藏
页码:1 / 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76 条
[1]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若干问题的讨论 [J].
何金海 ;
赵平 ;
祝从文 ;
张人禾 ;
汤绪 ;
陈隆勋 ;
周秀骥 .
气象学报, 2008, (05) :683-696
[2]   印度夏季风的爆发与中国长江流域梅雨的遥相关分析 [J].
刘芸芸 ;
丁一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6) :763-775
[3]   江淮梅雨分区特征的比较研究 [J].
闵屾 ;
钱永甫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8, (01) :19-27
[4]   长江中下游入梅指数及早晚梅年的海气背景特征 [J].
竺夏英 ;
何金海 ;
吴志伟 .
大气科学, 2008, (01) :113-122
[5]   江淮地区梅雨的新定义及其气候特征 [J].
胡娅敏 ;
丁一汇 ;
廖菲 .
大气科学, 2008, (01) :101-112
[6]   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转换与东亚副热带季风环流 [J].
祁莉 ;
何金海 ;
张祖强 ;
宋金暖 .
科学通报, 2007, (24) :2895-2899
[7]   中国梅雨影响因子的研究综述 [J].
梁萍 ;
汤绪 ;
柯晓新 ;
何金海 .
气象科学, 2007, (04) :464-471
[8]   近52年淮河流域的梅雨 [J].
徐群 ;
张艳霞 .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02) :147-157
[9]   梅雨期中国东部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海温的关系 [J].
宗海锋 ;
张庆云 ;
陈烈庭 .
大气科学, 2006, (06) :1189-1197
[10]   “03.7”江淮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J].
王欢 ;
周军 ;
雷娟 .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6, (02) :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