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北段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时代及其对中国东北及邻区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重建的制约

被引:213
作者
李锦轶
莫申国
和政军
孙桂华
陈文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构造变形; Ar-Ar定年; 中国东北及邻区地壳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东北及邻区 ,在中生代期间是否经历了大规模走滑运动而发生向东的逃逸和地壳加厚 ,是该区乃至碰撞造山带后碰撞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可以划分为四期 :( 1 )可能发生在侏罗纪晚期的向南逆冲推覆运动 ;( 2 )平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作用 ;( 3)切割上述韧性走滑剪切带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向南东的逆冲断裂作用 ;( 4)新生代北北东走向的正断作用。根据时空展布和运动学特征 ,推测前两期变形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有关 ,第三期变形与古太平洋板块在亚洲大陆下的俯冲有关 ,第四期变形与现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对采自第二期构造变形带内的同构造变质矿物黑云母的Ar Ar定年 ,获得了 1 2 7~ 1 30Ma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 ,据此确定该区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为白垩纪初期。这一研究成果与中国东北南部燕山地区走滑运动资料的结合 ,揭示出在白垩纪初期 ,中国东北及邻区地壳被向东挤出加厚。根据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 ,中国东北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 4个阶段 :( 1 )三叠纪期间与古亚洲洋关闭和杭盖—肯特洋及古太平洋收缩有关的地壳挤压与伸展变动 ;( 2 )侏罗纪至白垩纪初
引用
收藏
页码:157 / 16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1]  
燕山地区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M].崔盛芹等著;.地质出版社.2002,
[12]  
华北陆块北缘构造运动序列及区域构造格局.[M].崔盛芹等著;.地质出版社.2000,
[13]  
长白山北段地壳的形成与演化.[M].李锦轶等著;.地质出版社.1999,
[14]  
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M].陈义贤等著;.地震出版社.1997,
[15]  
中国东部内蒙古-燕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的造山作用过程.[M].王瑜著;.地质出版社.1996,
[16]  
中国东北地体与东北亚大陆边缘演化.[M].邵济安著;.地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