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多中心及其共生与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9
作者
朱俊成
机构
[1] 咸宁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多中心; 共生; 协同发展; 长三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长三角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与财富增长中心,是中国与亚太地区的国际门户,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区域发展转型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宏观背景下,以城市为载体的多中心经济板块与多中心结构,正在成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多中心间的关联与互动、合作与竞争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协同共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多中心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力。采用经济关联性、区位熵、区位断裂点等确定长三角空间关系,利用共生理论分析了长三角多中心共生机理、结构与模式,提出了基于集群与组团、城市化、创新、梯度与辐射域等为主体的多中心共生协同发展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8+124 +12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淮海经济区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 [J].
胡超美 ;
朱传耿 ;
车冰清 .
人文地理, 2010, 25 (01) :66-72
[2]   科技创新在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支撑能力研究——以天津市津南区为例 [J].
黄学群 ;
巩前文 .
科技管理研究, 2010, 30 (02) :16-18
[3]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 [J].
安虎森 ;
高正伍 .
南京社会科学, 2010, (01) :22-29
[4]   基于生态位态势的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附视频 [J].
王芳 ;
林妙花 ;
沙润 .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4) :139-144
[5]   运用因子分析及模糊数学法的区域Ec-Re-En协调发展研究 [J].
刘璟 ;
吴娇 .
工业工程, 2009, 12 (06) :117-121+130
[6]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J].
苏娜 ;
陈士俊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9 (06) :40-43
[7]   多主体多中心的社会治理与发展模式 [J].
魏波 .
社会科学, 2009, (08) :79-84+189
[8]   基于多核模型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J].
王珺 ;
周均清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9, 26 (01) :85-88
[10]  
多中心城市群:POLYNET引发的思考[J]. 徐江.国际城市规划.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