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缘断裂带走滑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初步研究

被引:21
作者
高红芳 [1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关键词
南海西缘断裂带; 走滑断裂; 分段式活动; 构造转换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南海西缘断裂带是南海西部最主要的构造要素,从北到南贯穿了该区主要的沉积盆地,具有走滑断裂的性质。由于不同地质时期走滑方向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断层组合,主要表现为负花状构造和北东向、北西向两组雁列断层以及平面上双马尾状构造组合。主体断裂带以单条式为主,区段式活动特征明显。在南北盆地之间的构造转换带表现为负花状构造-犁式断裂-多米诺式反向调节正断层的组合。综合分析认为,南海西缘断裂是一组长期活动的断裂带,大规模走滑活动从中始新世至第四纪时期,主要为右旋走滑,应力以张扭作用为主;但是在中中新世末期,走滑方向曾经发生转变,为左旋走滑,转为压扭应力,造成区域隆升,导致地层被剥蚀,南海西部盆地现今沉积-构造格局基本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537 / 54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和勘探前景分析 [J].
高红芳 ;
王衍棠 ;
郭丽华 .
中国地质, 2007, (04) :592-598
[2]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构造格架及形成机制分析 [J].
高红芳 ;
陈玲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4) :512-516
[3]   南海南部海域新生代万安运动的构造意义及其油气资源效应 [J].
姚伯初 ;
万玲 ;
刘振湖 ;
吴能友 ;
曾维军 ;
李唐根 ;
方念乔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1) :69-77
[4]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新生代沉积相及古地理演化 [J].
高红芳 ;
白志琳 ;
郭依群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 (06) :46-51
[5]   斜向滑动与走滑转换构造 [J].
宋鸿林 .
地质科技情报, 1996, (04) :36-41
[6]  
地壳伸展及走滑与万安盆地的形成[J]. 张光学.南海地质研究. 1996(00)
[7]  
万安盆地扭动构造形迹及构造油气藏研究[J]. 张光学,缪宛岑.南海地质研究. 1995(00)
[8]  
南海西部海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新生代沉积[M]. 地质出版社 , 姚伯初等著, 1999
[9]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王燮培等编著, 1990
[10]  
A tectonic model for the Tertiary evolution of strike–slip faults and rift basins in SE Asia[J] . C.K Morley.Tectonophysics . 200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