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岸礁的特征

被引:30
作者
赵焕庭
王丽荣
宋朝景
余克服
袁家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广州
[3] 广州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珊瑚礁; 岸礁; 雷州半岛;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2.02.006
中图分类号
P737 [海洋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雷州半岛西南海岸的珊瑚礁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全新世中期之初海侵以来形成的岸礁。灯楼角岸段岸礁沿灯楼角岬角两侧共长 11.5 km,宽 5 0 0~ 10 0 0 m,厚约 5 m。珊瑚化石的优势种是 Goniopora sp.。本海区的海水温度、盐度、透明度和环境质量 ,均适合造礁石珊瑚生长 ,采集到活珊瑚 8科 16属 2 5种 ,其中优势种是 Acroporahumilis,Porites lutea,Prities pukoensis和 Favia speciosa。岸礁可分为礁坪和礁前向海坡两个地貌单元。内礁坪上有薄层细砂堆积的“沙帽”,主要由陆源碎屑沉积物 ,其次为生物碎屑组成。礁的 1 4C年龄主要为 712 0~ 4 0 4 0 a BP。在全球变化引起表层海水温度增高和海平面上升的条件下 ,由于大陆架深层水的影响 ,琼州海峡的沿岸水受到调节 ,夏季不致过热 ,冬季不致过冷 ,所以本区造礁石珊瑚仍能生长和繁殖 ,珊瑚礁仍存在和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4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初步观察 [J].
赵焕庭 ;
宋朝景 ;
王丽荣 ;
余克服 .
海洋通报, 2001, (02) :87-91
[2]   雷琼海区近40年海温变化趋势 [J].
余克服 .
热带地理, 2000, (02) :111-115
[3]   雷州半岛造礁珊瑚Poriteslutea月分辨率的δ18O温度计研究 [J].
余克服 ;
黄耀生 ;
陈特固 ;
刘东生 ;
赵焕庭 ;
林颖 .
第四纪研究, 1999, (01) :67-72
[4]   1950~1997年雷州半岛近海气候变化趋势 [J].
余克服 .
海洋通报, 1998, (05) :24-29
[5]   南海诸岛珊瑚礁新构造运动的特征 [J].
赵焕庭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8, (01) :38-46
[6]   雷州半岛珊瑚礁与全新世高海面 [J].
聂宝符 ;
陈特固 ;
梁美桃 ;
钟晋梁 ;
余克服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7, (05) :511-514
[7]   广西沿海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 [J].
黎广钊,梁文,廖思明,方国祥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6, (03) :49-60
[8]   雷州半岛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附视频 [J].
李建生 .
海洋科学, 1990, (02) :40-44
[9]   海南岛西北面海区晚第四纪沉积与环境 [J].
陈锡东 ;
范时清 .
热带海洋, 1988, (01) :39-47
[10]   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之二 [J].
Radioearbnn Laboratory Kweiyang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
Academia Sinica .
地球化学, 1974, (01) :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