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共生式发展:从病态到常态

被引:12
作者
武小龙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
关键词
共生理论; 城乡二元性; 社会正义; 对称式互惠共生;
D O 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4.06.005
中图分类号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1204 ; 120401 ;
摘要
"共生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范式和认识论,为中国社会转型以及中国社会"二重性"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依据共生理论分析,"二元病态共生"是建国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具体表征,主要包括计划经济时期的"寄生共生"、改革开放时期的"偏利共生"、后税费时期的"非对称式互惠共生"三种关系形态,并且这种"二元病态共生"的表达形态实质反映为对社会正义的缺失、偏离和违背。根据共生理论预设,"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的演化方向,对此,从"政治共信、经济共享、生态共荣、社会共识、文化共存"五个维度对"对称式互惠共生"这一城乡"常态"关系进行理论建构,可在"双向、合作与多元"的后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社会正义理念的重构。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2001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的"九五".[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   行进中的现代性: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政治” [J].
郑永兰 .
学海, 2014, (04) :117-121
[3]   城市包容乡村:破解城乡二元的发展观 [J].
刘祖云 ;
李震 .
学海, 2013, (01) :20-28
[4]   从马克思的生态内因论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解读 [J].
龚万达 ;
刘祖云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0 (01) :5-10
[5]   在后工业化进程中构想合作治理 [J].
张康之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1) :51-60+4
[7]   城乡关系演变:历史轨迹及其基本特点 [J].
谢志强 ;
姜典航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1, 15 (04) :68-73
[8]   从社会共生论看中国社会转型 [J].
马燕 .
商业时代, 2010, (16) :4-5
[9]   论中国城市偏向的财政制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J].
曾国安 ;
胡晶晶 .
财政研究, 2009, (02) :36-39
[10]   论信任、合作以及合作制组织 [J].
张康之 .
人文杂志, 2008, (02) :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