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冬季雾的物理化学特征

被引:33
作者
李子华 [1 ]
刘端阳 [1 ]
杨军 [1 ]
濮梅娟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2] 江苏省气象台
关键词
南京; 浓雾; 宏微观结构; 化学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4 [雾];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为研究南京冬季浓雾的宏微观物理结构和物理化学过程,揭示空气污染物与雾水化学结构的关系,2006—2007年冬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院内进行了雾的综合观测试验。观测项目包括雾的宏微观结构、雾水化学、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及化学成分、辐射和热量平衡各分量、湍流以及常规气象和环境监测。在雾的生消过程中,各项目的观测是连续进行的。两年共观测到27次雾过程,并采集到37个雾水样本。按其形成,将南京冬季雾分为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和蒸发雾三类。该文详细分析了各类雾的宏微观结构,研究了强浓雾(能见度小于50m)发展的物理过程。结果指出,南京冬季雾多属暖雾,雾顶高度以平流辐射雾最高,平均顶高851m,辐射雾次之,平均顶高486m,蒸发雾偏低,平均顶高428m;各微物理参数均以平流辐射雾最大,辐射雾次之,蒸发雾最小,平流辐射雾含水量最大时可达1g/m3。通过对微物理参量连续变化分析发现,平流辐射雾和辐射雾进入强盛阶段时,都具有明显的爆发性增强特征。雾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南京雾水离子浓度比较高,酸雾约占43%,属于硫酸型,均与空气污染物SO2、NO2和颗粒物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706 / 71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辐射雾雾滴谱拓宽的微物理过程和宏观条件 [J].
李子华 ;
刘端阳 ;
杨军 .
大气科学, 2011, 35 (01) :41-54
[2]  
On th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a Radiation Fog Event in Nanjing[J]. 刘端阳,杨军,牛生杰,李子华.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1(01)
[3]   一次深厚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和生消物理机制 [J].
杨军 ;
王蕾 ;
刘端阳 ;
李子华 .
气象学报, 2010, 68 (06) :998-1006
[4]   南京地区雨雾的形成及其结构特征 [J].
严文莲 ;
刘端阳 ;
濮梅娟 ;
李子华 .
气象, 2010, 36 (10) :29-36
[5]   下垫面热力作用对黄海春季海雾的影响——观测与数值试验 [J].
张苏平 ;
任兆鹏 .
气象学报, 2010, 68 (04) :439-449
[6]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a Long-Lasting Fog Event over Beijing in February 2007[J]. 张朝林,张利娜,王必正,胡宁,范水勇.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10(04)
[7]   Fog Research in China:An Overview [J].
牛生杰 ;
陆春松 ;
于华英 ;
赵丽娟 ;
吕晶晶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0, 27 (03) :639-662
[8]   华北地区平流雾过程湍流输送及演变特征 [J].
吴彬贵 ;
张宏升 ;
张长春 ;
朱好 ;
王兆宇 ;
解以扬 .
大气科学 , 2010, (02) :440-448
[9]   北京一次大雾天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生消机理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J].
何晖 ;
郭学良 ;
刘建忠 ;
金华 ;
娄淑娟 .
大气科学, 2009, (06) :1174-1186
[10]   一次平流辐射雾的边界层特征及雾水离子组分研究 [J].
江玉华 ;
王强 ;
王正兴 ;
徐晓斌 .
气象, 2009, 35 (02) :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