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分析与检验

被引:11
作者
孙敬祥
机构
[1]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
关键词
利率机制; 格兰杰非因果检验; 方差分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2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章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1996年-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得出了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利率机制有效性相对较弱的结论。利率对各经济变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解释能力相比于货币供给而言,显得相对弱一些,而货币供给可以跨过利率直接影响消费、投资、产出和利率,是宏观经济变量运动的源动力。这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利率市场化程度进展缓慢以及各经济主体对利率敏感性不高是联系在一起的,最后分析了提高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45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2]   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J].
蒋瑛琨 ;
刘艳武 ;
赵振全 .
金融研究, 2005, (05) :70-79
[3]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J].
孙明华 .
财经研究, 2004, (03) :19-30
[4]   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述评 [J].
夏德仁 ;
张洪武 ;
程智军 .
金融研究, 2003, (05) :36-42
[5]   对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探讨 [J].
王召 .
经济科学, 2001, (05) :75-84
[6]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J].
李斌 .
金融研究, 2001, (07) :10-17
[7]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 [J].
王振山 ;
王志强 .
财经问题研究, 2000, (12)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