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理论视域下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及政策启示

被引:13
作者
付金存 [1 ]
赵洪宝 [2 ]
李豫新 [3 ]
机构
[1]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
[2]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3]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空间集聚; 区域协调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8 [少数民族经济];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3 ;
摘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生产要素跨区域调动未能有效缩小中国地区差距,因此,需要重新探视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地区差距源于本地市场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作用下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偏离。这一机制揭示出"第一自然"差异是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自然"差异则进一步强化了地区差距。未来政策的调整应转变传统的协调发展观,细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机制,制定偏向于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构建梯度化的政策体系,最终实现区域间竞争式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江苏省外商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关系 [J].
王晗 ;
董平 ;
柯文前 ;
俞肇元 .
经济地理, 2014, 34 (01) :22-27+53
[2]   旅游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差异协调机制与基本路径——以西部地区为例 [J].
赵雅萍 ;
吴丰林 .
经济问题, 2013, (09) :4-10+105
[3]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 [J].
芦惠 ;
欧向军 ;
李想 ;
叶磊 ;
孙东琪 .
经济地理, 2013, 33 (06) :15-21
[4]   极化理论视角下民族地区经济不均衡及其分解研究——以新疆为例 [J].
付金存 ;
李豫新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0 (03) :26-33
[5]   区域金融深化与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J].
张富田 .
现代经济探讨, 2013, (04) :56-60
[6]   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J].
徐阳 ;
郗恩崇 ;
苏兵 .
理论与改革, 2013, (02) :97-99
[7]   试论基础设施投资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以甘、宁、青、藏、新五省区为例 [J].
王文利 .
甘肃社会科学, 2012, (06) :99-103
[8]   新疆民族人口与区域经济分异研究 [J].
张锦宗 ;
梁进社 ;
朱瑜馨 .
经济地理, 2012, 32 (08) :20-24
[9]   经济密度: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视角 [J].
沈体雁 ;
劳昕 ;
张晓欢 .
现代经济探讨, 2012, (06) :15-19
[10]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基于我国公共基础设施数据的实证研究 [J].
尹希果 ;
岑剑雄 .
经济体制改革, 2012, (02) :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