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理论视域下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及政策启示

被引:13
作者
付金存 [1 ]
赵洪宝 [2 ]
李豫新 [3 ]
机构
[1]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
[2]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3]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空间集聚; 区域协调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8 [少数民族经济];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3 ;
摘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生产要素跨区域调动未能有效缩小中国地区差距,因此,需要重新探视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地区差距源于本地市场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作用下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偏离。这一机制揭示出"第一自然"差异是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自然"差异则进一步强化了地区差距。未来政策的调整应转变传统的协调发展观,细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机制,制定偏向于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构建梯度化的政策体系,最终实现区域间竞争式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1]  
掀起你的盖头来[M]. 新疆人民出版社 , 唐立久, 2009
[12]  
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J] . William J. Baumol.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67 (3)
[13]   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基于Theil指数的分解 [J].
孙继琼 ;
徐鹏 .
财经科学, 2012, (02) :95-102
[14]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新趋势及成因——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测度及其空间和产业二重分解 [J].
覃成林 ;
张华 ;
张技辉 .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10) :37-45
[15]   中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豆建民 ;
刘欣 .
财经研究, 2011, 37 (10) :37-47
[16]   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差距和不协调——历史视角下的“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J].
杨永恒 ;
胡鞍钢 ;
张宁 .
经济学(季刊), 2006, (02) :80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