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解释学释义

被引:16
作者
李谦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九); 公民个人信息;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4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鉴于频现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现象,致使公民人身、民主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刑法修正案(九)》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予以修正。解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时,应当密切关注三个要件要素:基于法益二元观理论,"公民个人信息"既表征个人法益,也蕴含超个人法益;立足于法秩序一致性原理,"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认定参照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或者一般性规定。至于违法性的判断,应以是否经过公民同意为实质标准;运用罪量因素理论,将"情节严重"认定为不法构成要件要素,同时对其类型化,包括行为量定的情节严重、危害后果的情节严重以及主观不法的情节严重。因而综合考察信息类别与数量、危害后果和主观目的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或危险,成为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可行方案。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标准研究——以“个人信息”和“情节严重”认定标准构建为视角.[A].林哲骏;.全国法院第27届学术讨论会.2016,
[2]   价值维度中的个人信息权属模式考察——以利益属性分析切入 [J].
杨惟钦 .
法学评论, 2016, 34 (04) :66-75
[3]   法秩序的统一性与违法判断的相对性 [J].
陈少青 .
法学家, 2016, (03) :16-29+175
[4]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兼评《刑法修正案(九)》第十七条 [J].
韦尧瀚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01) :34-39
[5]   论同意不是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基础 [J].
任龙龙 .
政治与法律, 2016, (01) :126-134
[7]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J].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2015, (03) :38-59
[8]   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超个人法益属性 [J].
曲新久 .
人民检察, 2015, (11) :5-9
[9]   大数据时代数据犯罪的制裁思路 [J].
于志刚 ;
李源粒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10) :100-1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