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盆地洒芷古油藏成藏与破坏主控因素

被引:2
作者
彭金宁
刘光祥
吕俊祥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孔隙型; 裂缝型; 成藏要素; 洒芷古油藏; 楚雄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楚雄盆地自下寒武统至白垩系,在多处发现油气苗和沥青显示。研究认为,导致洒芷古油藏破坏的主要因素是晚期构造隆升与大幅度的剥蚀,它们使得古油气藏暴露地表;晚期挤压冲断伴生的张性破裂缝窜通地表,使油气散失也是一个不可低估的破坏因素。油藏孔隙类型主要有两种:下部主要为原生型孔隙(上三叠统);上部主要为裂缝型孔隙(侏罗系)。下部的孔隙型沥青是早期成藏的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残迹。这说明斜坡区、隆起区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有利于古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768 / 77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运聚成藏模式 [J].
宋国奇 ;
卓勤功 ;
孙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 (06) :716-720+732
[2]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显示类型及分布特征 [J].
彭金宁 ;
刘光祥 ;
潘文蕾 .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05) :575-577
[3]   构造不整合的分布样式及其对地层圈闭的制约——以塔里木盆地中泥盆世末为例 [J].
刘景彦 ;
林畅松 ;
彭丽 ;
陈清清 ;
张响响 ;
周小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02) :268-275
[4]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古油藏的确定及其意义 [J].
宁宁 ;
陈孟晋 ;
孙粉锦 ;
许化政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2) :280-286
[5]   楚雄盆地洒芷油砂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J].
王清斌 ;
单玄龙 ;
臧春艳 ;
高有峰 .
世界地质, 2007, (01) :52-57
[6]   楚雄盆地上三叠统深盆气成藏条件研究 [J].
张金亮 ;
常象春 ;
刘宝珺 .
沉积学报, 2002, (03) :469-476
[7]   楚雄盆地云龙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目标 [J].
梁秋源 ;
陈坚 .
天然气工业, 2001, (02) :22-26+9
[8]   楚雄盆地性质与沉积层序演化 [J].
许效松 ;
尹福光 ;
万方 ;
谭富文 .
岩相古地理, 1999, 19 (05) :1-11
[9]   云南楚雄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建造及盆地演化 [J].
刘贻军 ;
孟祥化 ;
葛铭 .
现代地质, 1998, (04) :121-126
[10]   中国南方古油藏与油气评价 [J].
王守德 ;
郑冰 ;
蔡立国 .
海相油气地质, 1997, (01) :4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