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卒中后手法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患者P300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刘玲玉 [1 ]
黄家彬 [1 ]
赵义 [2 ]
吕志华 [1 ]
机构
[1] 湖北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
[2] 湖北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室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手法治疗; 上肢功能; P300;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手法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改善的影响,同时探讨康复治疗前后患者P300的影响,为脑卒中后改善认知功能的康复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治疗手法为对肩、肘、腕、手指诸关节行手法被动运动及定量运动;对照组17例,对患肢仅行良肢位摆放及无规则随意被动活动,两组治疗师选择采用盲法分组,治疗时间均为0.5h/次,2次/d。2个月后比较临床表现,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康复治疗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度和主动运动功能。对疼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事件相关单位(ERP)P300检查。结果:①对脑卒中患者予早期手法康复措施,在并发肩痛时,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程度和疼痛程度均较非手法康复组轻。②经手法康复2个月后,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患侧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5),且手法康复组疗效显著优于非手法康复组。③治疗组手法康复2个月后,P300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1)。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预防和减轻脑卒中患者肩痛的发生程度,可改善康复期患侧上肢运动,且手法康复更显著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同时手法康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443 / 44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脑卒中后肩痛的综合治疗效果评价 [J].
黄骥 ;
欧阳娟 ;
阳军 ;
王炎林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07) :654-655
[2]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J].
宫崎东洋 ;
曲成业 .
日本医学介绍, 2001, (10) :436-437
[3]   近红外光谱仪在脑卒中瘫痪康复评定中的应用 [J].
梅元武 ;
文晖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1, (03) :26-29
[4]  
中风病人的运动再学习方案[M].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 (澳)J.H.卡尔(JanetH.Carr),(澳)R.B.谢泼德(RobertaB.Shepherd)著, 1999
[5]  
临床神经病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黄如训等主编, 1996
[6]   Increased EEG gamma band activity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J].
van Deursen, J. A. ;
Vuurman, E. F. P. M. ;
Verhey, F. R. J. ;
van Kranen-Mastenbroek, V. H. J. M. ;
Riedel, W. J. .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2008, 115 (09) :1301-1311
[7]  
Lasertherapy of painful shoulder and shoulder-hand syn-drome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after the stroke. Karabegovic A,Kapidzic-Durakovic S,Ljuca F. Bosn J Basic Med Sci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