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保障房社区的社会融合研究——以广州为例

被引:33
作者
陈宏胜 [1 ]
李志刚 [2 ,3 ,4 ,5 ]
机构
[1]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3]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4]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
[5] 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
关键词
保障房社区; 社会融合; 广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3.31 [居住];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计量方法,对广州保障房社区社会融合状况作了分析与测度,并对影响机制进行探究。研究表明,保障房社区社会融合度偏低(51.99),其融合的四个维度中"情感适应"最高(68.42),其次为"环境融合"(53.19)和"邻里交往"(50.33),最低为"社区互动"(40.70),保障房社区的社会融合呈现"内卷化"趋势。在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上,户籍制度和工作对"邻里交往"影响显著,个人和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对"社区互动"、"情感适应"影响显著,而"环境融合"则受户籍和居住时间的影响。文章提出,大规模建设城市保障房的背景下,应更多地关注社区发展,防止保障房社区沦为城市的"贫困孤岛"。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保障房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实践研究——以广州金沙洲社区为例 [J].
李志刚 ;
任艳敏 ;
李丽 .
建筑学报, 2014, (02) :12-16
[2]   广州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特征 [J].
马晓亚 ;
袁奇峰 ;
赵静 .
地理研究, 2012, 31 (11) :2080-2093
[3]   德国住房保障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薛德升 ;
苏迪德 ;
李俊夫 ;
李志刚 .
国际城市规划, 2012, 27 (04) :23-27
[4]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 [J].
周皓 .
人口研究, 2012, 36 (03) :27-37
[5]   中国大都市新移民的住房模式与影响机制 [J].
李志刚 .
地理学报, 2012, 67 (02) :189-200
[6]   保障性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以广州市为例 [J].
袁奇峰 ;
马晓亚 .
城市规划, 2012, 36 (02) :24-30
[7]   从“先赋”到“后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 [J].
悦中山 ;
李树茁 ;
靳小怡 ;
费尔德曼 .
社会, 2011, 31 (06) :130-152
[8]   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社会问题与治理途径 [J].
宋伟轩 .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 (08) :103-108
[9]   关于保障性住房设计的思考——以上海地区为例 [J].
李振宇 ;
张玲玲 ;
姚栋 .
建筑学报, 2011, (08) :60-64
[10]   基于时空模型的中国房价收入关系研究 [J].
刘丹 ;
霍德明 .
中国经济问题, 2010, (06)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