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败小麦胚芽鞘长度的研究

被引:2
作者
周发松,朱旭彤,胡业正,饶华熹,马军政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
关键词
矮败小麦,短芽鞘,Ms2早期形态标记;
D O I
10.13300/j.cnki.hnlkxb.1994.04.007
中图分类号
S512.103.5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本研究对矮败小麦育性、株高和芽鞘长三性状相互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太谷核不育基因(Ms2)与矮秆基因(Rht10)紧密连锁;同时发现矮败小麦的短芽鞘与矮杆性紧密相关,其短芽鞘特性可作为太谷核不育基因的早期形态标记。通过短芽鞘区分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准确率因组合而异,平均为88.2%。用20mg·kg-1GA3而浸种处理可明显促进可育株芽鞘伸长,但对不育株芽鞘伸长作用不明显,从而加大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差异。用GA3处理后,通过芽鞘长短区分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准确率提高到96.4%。
引用
收藏
页码:349 / 35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矮败”小麦的选育及利用前景 [J].
刘秉华 ;
杨丽 .
科学通报, 1991, (04) :306-308
[2]   小麦Rht10基因与Ms2基因关系的遗传分析 [J].
刘秉华 ;
杨丽 .
遗传, 1988, (04) :1-3
[3]  
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Tal的染色体组定位及端体分析[J]. 刘秉华,邓景扬.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6(02)
[4]   太谷核不育小麦子粒附加蓝色标记的研究 [J].
孙善澄 ;
李生海 .
山西农业科学, 1985, (09) :6-9
[5]   关于太谷核不育小麦标记蓝粒性状的讨论 [J].
纪凤高 ;
邓景扬 .
山西农业科学, 1985, (07) :6-9
[6]   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鉴定及其在遗传学和育种学上的价值 [J].
邓景扬 ;
高忠丽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2, (01) :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