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典型河流夏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42
作者
刘祥 [1 ,2 ]
陈凯 [1 ]
陈求稳 [1 ]
王敏 [1 ]
王丽 [1 ]
机构
[1]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淮河流域;
D O I
10.13671/j.hjkxxb.2015.0575
中图分类号
X174 [环境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生态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其群落结构特征可有效指示河流水质及生态健康状况.为掌握淮河流域主要河流强人为干扰下水生态健康状况,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秋季对淮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27个站点进行水质、沉积物及底栖动物采样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底栖动物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时空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季共获62个分类单元,4297个底栖动物,主要以软体动物门(Mollusca)和昆虫纲(Insecta)为主,其中昆虫纲主要为双翅目(Diptera)、蜉蝣目(Ephemeroptera)和蜻蜓目(Odonata),分别占昆虫纲分类单元数的33.33%、21.21%和18.18%.其次,夏季平均密度为74.2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7.89 g·m-2,优势种为米虾属(Caridina)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秋季平均密度为27.53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3 g·m-2,优势种则为米虾属、直突摇蚊属(Orthocladius)、四节蜉属(Baetis)和环足摇蚊属(Cricotopus),但t检验差异分析发现,夏秋两季生物密度无显著空间差异(p=0.135),而生物量空间分布则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02).对比发现两季生物丰度的差异主要由软体动物门与甲壳纲(Crustacea)贡献;同时,昆虫纲类丰度分布也表现出季节性,夏季毛翅目(Trichoptera)明显多于秋季,而双翅目和蜉蝣目则显著少于秋季.冗余分析(RDA)发现水温、p H、总氮和沉积物重金属(Cd、Pb、Hg)的梯度变化是该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闸坝运行、边坡固化、岸边植被带及采砂活动等对底栖动物的栖息地与空间分布同样是重大干扰.
引用
收藏
页码:1928 / 193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不同类群水生昆虫群落间的一致性以及空间和环境因子的相对作用 [J].
秦春燕 ;
张勇 ;
于海燕 ;
王备新 .
生物多样性, 2013, 21 (03) :326-333
[2]   浙江义乌市城镇化对溪流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 [J].
刘朔孺 ;
邵卫伟 ;
刘东晓 ;
周斌 ;
王备新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5 (03) :71-77
[3]   天津近岸海域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J].
冯剑丰 ;
王秀明 ;
孟伟庆 ;
李洪远 ;
朱琳 .
生态学报, 2011, 31 (20) :5875-5885
[4]   乐清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J].
彭欣 ;
谢起浪 ;
陈少波 ;
黄晓林 ;
仇建标 ;
仲伟 ;
关万春 .
生态学报, 2011, 31 (04) :954-963
[5]   漓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J].
杨青瑞 ;
陈求稳 .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0, 30 (06) :8-10+38
[6]  
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确定河流营养盐浓度阈值——以西苕溪上游流域为例[J]. 吴东浩,于海燕,吴海燕,周斌,王备新.应用生态学报. 2010(02)
[7]   Cd Pb单一及复合污染沉积物对铜锈环棱螺肝胰脏SOD和MT的影响 [J].
马陶武 ;
朱程 ;
周科 ;
刘佳 ;
彭巾英 ;
彭清静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 (01) :30-37
[8]   长江口潮下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J].
章飞军 ;
童春富 ;
张衡 ;
陆健健 .
动物学研究, 2007, (01) :47-52
[9]   草型湖泊和藻型湖泊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J].
闫云君 ;
李晓宇 ;
梁彦龄 .
湖泊科学, 2005, (02) :176-182
[10]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经济思考 [J].
吴焕忠 .
农村生态环境, 1999, (04) :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