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1 条
由GPS观测结果推导中国大陆现今水平应变场
被引:76
作者:
杨国华
李延兴
韩月萍
胡新康
巩曰沐
不详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
[2] 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 中国天津
[3] 中国天津
[4] 中国天津
来源:
关键词:
GPS;
中国大陆;
现今应变场;
应变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72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中国大陆及周边近400个GPS测站的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给出了现今地壳水平应变场结果表明:①中国大陆水平应变为“西强东弱”,剪应变数值大于正应变数值(绝对值),应变量级一般为10-8/a,局部区域达到10-7/a,但应变分布不均匀;②南北向应变最突出的部位为中国西南部西段的喜马拉雅条带、西北部的36N42N段及柴达木断块的北缘;③东西向应变西边缘变化最大.此外,由西向东还具有正负交替的变化特征;④REN(东-北向剪切应变)与Rmax(最大剪切应变)数值较大的区域分别是喜马拉雅条带、西北部的36N~42N段、柴达木断块的西部、川滇菱形块体,以及阿拉善、祁连及塔里木断块的交界区;⑤青藏块体周边以面收缩为主,内部则以面膨胀为主.其以北的地区以面收缩为主.西界数值最大,东部数值最小(除燕山构造带外);⑥西部西区主压应变为南北向,主张应变为东西向.西部东缘区主压应变为近东西向,主张应变为近南北向.川滇菱形块体主应变的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部地区为东西压南北张,南部地区则恰好相反;⑦中国大陆的应变模式可能是“断块模式”与“连续模式”的组合.此外,小尺度优势应变可能是剪切应变.造成上述结果除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及边界耦合有关外,还与深部物质的活动及地壳介质的物性有密切的关系.必须指出,由于GPS测站
引用
收藏
页码:337 / 347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