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蓄滞洪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被引:17
作者
丁志雄 [1 ,2 ]
李娜 [1 ,2 ]
俞茜 [1 ,2 ]
王艳艳 [1 ,2 ]
机构
[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蓄滞洪区; 土地利用; 蓄洪容量; 生态湿地;
D O I
10.16867/j.issn.1673-9264.2019257
中图分类号
TV873 [蓄洪、滞洪、避洪建筑];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蓄滞洪区是我国防御流域性洪水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目前,我国设立了98处总面积达34 261 km2的国家级蓄滞洪区及若干地方蓄滞洪区。为了解国家蓄滞洪区近20年来的土地开发建设情况,利用2000年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国家蓄滞洪区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建设用地增加情况,选择国内两个开发较为典型的蓄滞洪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及行蓄洪容量等的影响分析,同时以日本渡良濑滞洪区为国外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其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家级蓄滞洪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突出变化,其中耕地减少明显,减少约99 515 hm2,建设用地增加突出,增加了约95 257 hm2;从流域看,海河流域蓄滞洪区的建设用地增加最多,约为62 727 hm2,其次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约为18 355 hm2和6 450 hm2;在占蓄滞洪区面积的百分率上也是海河流域建设用地增加的百分比最多,为5.73%。两个典型蓄滞洪区的分析结果表明,蓄滞洪区建设用地增加,只要合理规划、开发,蓄滞洪区的蓄洪容量也是有潜力可挖的,但无序的开发建设,可能会增加蓄洪的洪灾损失,从而影响蓄滞洪区启用。从国外典型蓄滞洪区的分析研究也可发现,通过科学、合理、有序地规划建设,蓄滞洪区不仅能无争议地自然分蓄洪水,而且还能兼具排沥、净水、生态、景观、旅游、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利用,而我国蓄滞洪区在这些方面总体上还有不足。研究成果可为加强我国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新形势下长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思考 [J].
要威 .
长江技术经济, 2019, 3 (02) :99-104
[2]   基于情景分析的蓄滞洪区土地利用方式优化模拟研究——以蒙洼蓄洪区为例 [J].
张晓蕾 ;
雷添杰 ;
宋豫秦 ;
姚秋玲 ;
周容 ;
李海辰 .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9, 17 (02) :55-66
[3]   必须从国家战略层面认识蓄滞洪区湿地化 [J].
黄志凌 .
全球化, 2018, (02) :31-42+132
[4]   妥善处理蓄滞洪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蓄滞洪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扶持政策调研报告 [J].
王翔 ;
李兴学 ;
郭健玮 ;
李云鹤 ;
余启辉 ;
查道满 .
中国水利, 2015, (01) :55-57
[5]   中国蓄滞洪区洪水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途径 [J].
宋豫秦 ;
张晓蕾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 (06) :888-896
[6]   我国蓄滞洪区管理制度与政策创新研究 [J].
沈和 ;
陈蓉 ;
邓敏 ;
仇蕾 .
水利经济, 2011, 29 (04) :36-40+72
[7]   我国蓄滞洪区规划与建设的思路 [J].
侯传河 ;
沈福新 .
中国水利, 2010, (20) :40-44+64
[8]   国外防洪减灾发展趋势分析 [J].
刘树坤 .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0, (01) :2-9+69
[9]   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J].
刘树坤 ;
王东胜 .
自然灾害学报, 1999, (04) :73-79
[10]  
利用RS的蓄滞洪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淮河流域老王坡蓄滞洪区为例[A]. 张成才,郭艳,罗蔚然.2013上海遥感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