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下的新市场机制探析

被引:18
作者
曾文革
党庶枫
机构
[1] 重庆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巴黎协定; 自主贡献; 碳市场; 自上而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96.9 [国际环境保护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9 ; 030206 ; 030609 ;
摘要
环境产权化理论与生态现代化理论演绎出的碳市场被奉为解决碳排放"负外部性"的有效手段。《京都议定书》开创了"自上而下"模式的国际碳市场,但因未充分尊重缔约方自主和平等参与而成为一个封闭的"碳交易俱乐部"。京都机制的实践不足与碳市场的理论争议引发《巴黎协定》碳市场存废之争。《巴黎协定》的"国家自主贡献"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由"强制约束"向"自觉责任"的转向。基于新履约模式,缔约方形成四种新市场机制方案:基线与信用及碳交易机制、基线与信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机制以及国际碳交易机制。为保障有效减缓并兼顾自主与平等参与,《巴黎协定》建立了"自上而下"基线与信用机制,但采取了与京都机制"项目"基线不同的"部门"基线。新市场机制对信用交易不再特殊限定,尊重缔约方参与和适用的自愿性;且以"部门"的总量约束为准入门槛对所有缔约方统一要求,体现出平等参与的特点;减排单位中植入可持续发展标准从而对新机制实施的总体效益予以"硬约束"。新机制将促进部门内的减排单位统一,为国际碳市场奠定规则基础。但其市场淡化与可持续发展植入亦将影响国家及区域碳市场异质化发展,不利于国际碳市场构建,其背弃配额交易,独采信用交易亦会抑制碳货币形成。中国建立国家碳市场旨在促进能源市场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将有利于中国履行"碳强度"和"非化石能源比重"的自主承诺,还将扭转经济增长对高碳排放的依赖,为未来中国履行强制减排责任奠定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1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挑战与市场拓展 [J].
潘家华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 (08) :1-5
[2]   《巴黎协定》与国际减缓气候变化合作模式的变迁 [J].
高翔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6, 12 (02) :83-91
[3]   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J].
谢富胜 ;
程瀚 ;
李安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11) :63-82+205
[4]   IPCC如何影响国际气候谈判——一种基于认知共同体理论的分析 [J].
董亮 ;
张海滨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4, (08) :64-83+157
[5]   气候问题的“面相”与“方法”——社会科学视阈下的再思辨 [J].
郭武 ;
宋丽丽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 (06) :54-60
[6]   公共问题的技术解与契约解 [J].
于立深 .
读书, 2013, (04) :32-38
[7]   碳货币本位设想:基于全新的体系建构 [J].
王颖 ;
管清友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9, (12) :69-78+5
[8]  
气候正义论[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陈贻健, 2014
[9]  
The global carbon market-mechanism landscape: pre and post 2020 perspectives[J] . Luke Redmond,Frank Convery.Climate Policy . 2015 (5)
[10]   Ten reasons why carbon markets will not bring about radical emissions reduction [J].
Pearse, Rebecca ;
Boehm, Steffen .
CARBON MANAGEMENT, 2014, 5 (04) :32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