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

被引:167
作者
邓军 [1 ]
侯增谦 [2 ]
莫宣学 [1 ]
杨立强 [1 ]
王庆飞 [1 ]
王长明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地质学; 复合造山; 构造体制转换; 成矿作用; 三江特提斯;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10.01.007
中图分类号
P611 [矿床成因];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三江特提斯构造带作为全球特提斯构造在中国大陆最典型的发育地区,经历了复杂而完整的演化历史:从晚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泛大陆解体与原特提斯洋形成,经古特提斯多岛弧盆系发育与古生代—中生代增生造山/盆山转换,到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与叠加改造,完好地记录了超级大陆裂解→增生→碰撞的完整演化历史和大陆动力学过程,可谓是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典型缩影。复合造山和叠加转换导致了三江特提斯域复杂的成矿演化,主要表现为:①在构造转换阶段,于元古代刚性基底基础上发育大量叠加改造型矿床,具有独特的金属组合(Sn-Cu,Sn-Pb-Zn,Fe-Cu等);②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伴随特提斯岩石圈演化,连续发育于陆缘裂谷(Cu)→初始洋盆(Cu-Zn)→大洋岛弧(Cu-Zn-Pb)→弧间裂谷或弧后盆地(Pb-Zn-Ag)→弧-陆碰撞裂陷盆地(Cu-Pb-Zn)等阶段及诸环境;③特提斯阶段的岛弧型斑岩Cu矿被碰撞造山阶段的大陆型斑岩Cu矿所取代;④世界级规模的金属成矿带和巨型矿床,在新生代碰撞造山期"爆发式"产生。尽管已有的研究从整体上勾画出了三江特提斯域的基本构造特征和成矿面貌,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尚未解决:①三江复合造山带构造叠加、增生汇聚、碰撞转换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精准时限及内在关联;②地质环境对成矿的控制作用;③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对矿集区形成和成矿元素超常富集的制约作用;④典型成矿系统的时空结构、物质结构与矿床成因类型;⑤成矿系统发育机制和大型矿床的形成机理。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导致三江复合造山带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研究的重大突破。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Ⅲ.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 [J].
侯增谦 ;
曲晓明 ;
杨竹森 ;
孟祥金 ;
李振清 ;
杨志明 ;
郑绵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郑有业 ;
聂凤军 ;
高永丰 ;
江思宏 ;
李光明 .
矿床地质, 2006, (06) :629-651
[2]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J].
侯增谦 ;
潘桂棠 ;
王安建 ;
莫宣学 ;
田世洪 ;
孙晓明 ;
丁林 ;
王二七 ;
高永丰 ;
谢玉玲 ;
曾普胜 ;
秦克章 ;
许继峰 ;
曲晓明 ;
杨志明 ;
杨竹森 ;
费红彩 ;
孟祥金 ;
李振清 .
矿床地质, 2006, (05) :521-543
[3]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J].
侯增谦 ;
杨竹森 ;
徐文艺 ;
莫宣学 ;
丁林 ;
高永丰 ;
董方浏 ;
李光明 ;
曲晓明 ;
李光明 ;
赵志丹 ;
江思宏 ;
孟祥金 ;
李振清 ;
秦克章 ;
杨志明 .
矿床地质, 2006, (04) :337-358
[4]  
A Metallogenic Model of Gold Deposits of the Jiaodong Granite-Greenstone Belt[J]. DENG Jun, YANG Liqiang, SUN Zhongshi, WANG Jianping, WANG QingfeiXIN Hongbo and LI Xinjun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Tectonics and Explo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83;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61.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3(04)
[5]   金沙江造山带碰撞后地壳伸展背景——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成矿环境 [J].
王立全 ;
侯增谦 ;
莫宣学 ;
汪明杰 ;
徐强 .
地质学报, 2002, (04) :541-556
[6]   兰坪盆地大型矿集区多金属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的来源 [J].
张乾 ;
邵树勋 ;
刘家军 ;
刘志浩 .
矿物学报, 2002, (02) :147-154
[7]   云南澜沧老厂铜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J].
张贤平 .
江西有色金属, 1999, (01) :15-18+21
[8]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初步分析 [J].
黄汲清 ;
陈国铭 ;
陈炳蔚 .
地质学报, 1984, (01) :1-17
[9]  
西南“三江”多岛弧造山过程成矿系统与资源评价[M]. 地质出版社 , 潘桂棠等著, 2003
[10]  
西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M]. 地质出版社 , 李兴振等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