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遗传分析附视频

被引:2
作者
李凤艳 [1 ]
张兴华 [1 ]
张仁和 [1 ]
南文华 [1 ]
赵永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2] 铁岭市农科所
关键词
玉米; 双列杂交; 配合力; 遗传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对8个玉米自交系的10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群体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组合及10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粗、穗行数、千粒重3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超过了80%,可以在早代选择,而单株产量、行粒数、穗长的狭义遗传力较低,受环境影响大,不利于早代选择;对亲本间的GCA效应和杂交组合间的SCA效应分析表明,自交系L103在降低株高、穗位高,提高结实性,增加穗行数、提高出籽率等性状上优于吉853,自交系L102-2在降低株高、穗位高,提高结实性,增加穗长、穗行数、行粒数,提高产量和出籽率性状上优于4F1,是综合性状相对较好的玉米种质.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8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评价 [J].
左淑珍 ;
许崇香 ;
王红霞 ;
徐建文 .
玉米科学, 2005, (02) :39-41+44
[2]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法对两个玉米群体的改良 [J].
彭泽斌 ;
田志国 ;
刘新芝 .
作物学报, 2004, (12) :1204-1209
[3]   十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J].
何代元 ;
吴广成 ;
龙德祥 ;
吕军杰 ;
刘强 .
玉米科学, 2003, (01) :26-29
[4]   外来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与温带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分析及其遗传关系的研究 [J].
番兴明 ;
谭静 ;
杨峻芸 ;
刘峰 ;
黄必华 ;
黄云霄 .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07) :743-749
[5]   品系内群体轮回选择 多抗、高产、稳产、优质、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育种的途径与方法探讨之二 [J].
温振民 .
玉米科学, 2002, (02) :11-13
[6]   几个优良玉米自交系在育种中的应用潜力分析 [J].
向春阳 ;
董炳友 ;
田秀萍 ;
郑玉龙 ;
杜吉道 ;
不详 .
玉米科学 , 1999, (03) :28-31
[7]   玉米配合力育种方法的研究 [J].
张向群 .
华北农学报, 1989, (S1) :31-36
[8]  
数量遗传学[M]. 四川大学出版社 , 高之仁 著,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