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的差异隆升特征——花岗岩40Ar/39Ar年代学研究的证据

被引:30
作者
王非
朱日祥
李齐
贺怀宇
罗清华
卢欣祥
桑海清
王英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台湾大学地质学系,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台湾台北,河南郑州,北京,北京
关键词
花岗岩; 40Ar/39Ar年代学; MDD模式; 秦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分别出露于东、西秦岭的曹坪和沙河湾岩体、老君山和秦岭梁岩体 ,是秦岭全面碰撞后于三叠纪末 (T3 )侵入的花岗岩体 ,其冷却历史记录了秦岭陆内造山阶段的初期隆升过程。通过对角闪石、黑云母和钾长石的40 Ar/ 3 9Ar年龄测定 ,以及对钾长石40 Ar/ 3 9Ar年龄谱进行的多重扩散域模拟计算 ,发现东、西秦岭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冷却历史 :从晚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 ,东、西秦岭同时由 5 0 0℃开始快速冷却 ,之后东秦岭经过一个短暂的稳定期 (约 2 0Ma)后又持续快速冷却 ,至中侏罗世末即已通过 15 0℃等温线 (约地表下 3~ 5km) ;而西秦岭在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初的近 10 0Ma中一直处于稳定平缓的状态 ,至晚白垩世中期才快速冷却至 15 0℃。这种不同的冷却历史可能反映了东、西秦岭的差异隆升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445 / 459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1] Diffusion domains determined by 39Ar released during step heating .2 Lovera O M,Richter F M,Harrison T M.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