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被引:16
作者
刘锁旺
甘家思
薛宏交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地震活动; 第三系; 盆地; 地质构造; 喜马拉雅运动; 喜山运动; 地壳运动; 构造效应; 红层; 地层; 断裂带; 断层带; 构造带; 三峡; 长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根据活动断裂的错动方式、白垩-第三纪红层变形和破裂的组合关系等资料,利用赤平投影作图求出各观测点主应力(σ1、σ2和σ3)的参数,并结合震源机制和地壳形变测量数据,着重描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长江三峡(及邻区)各构造区域内σ1轴向随时空而变化。按照“弹性回跳理论”和“Baushinger效应”分析了现今应力场的这种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提出构造应力场σ1轴的长期变化,可以作为板内弱震活动区(带)的一种构造标志。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4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与地壳应力场 [J].
李钦祖 ;
靳雅敏 ;
于新昌 .
地震学报, 1982, (01) :55-61
[2]   1856年湖北咸丰县大路坝地震考察 [J].
刘锁旺 ;
丁忠孝 ;
张俊山 .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81, (02) :69-81
[3]   苏鲁皖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初步探讨 [J].
方仲景 ;
向宏发 ;
丁梦林 ;
计凤桔 ;
汤有标 .
地震地质, 1979, (04) :11-25
[4]   陕甘宁青四省(区)新构造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动力来源的初步分析 [J].
李玉龙 .
西北地震学报, 1979, (04) :1-10
[5]   我国板内地震和中新生代应力场 [J].
汪一鹏 .
地震地质, 1979, (03) :1-11
[6]   中国大陆地震的应力调整场动态模型 [J].
刘百篪 .
地震地质, 1979, (03) :24-40
[7]   华北块断构造区的现代引张应力场 [J].
高名修 .
地震地质, 1979, (02) :1-12
[8]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形变特征 [J].
环文林 ;
时振梁 ;
鄢家全 ;
汪素云 .
地震学报, 1979, (02) :109-120+214
[9]   京、津、唐、张地区地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 [J].
许忠淮 ;
刘玉芬 ;
张郢珍 .
地震学报, 1979, (02) :121-132
[10]   华北东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变化之探讨 [J].
张裕明 ;
汪良谋 ;
董瑞树 .
地震地质, 1979, (01)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