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法中的扒窃——对《刑法修正案(八)》的分析与解读

被引:57
作者
陈家林
机构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扒窃; 携带凶器扒窃; 盗窃随身携带;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1.04.020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扒窃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公共场所秘密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行为。《刑法修正案(八)》对盗窃罪的修改,即"……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因顿号的使用而容易产生歧义。对此应理解为"扒窃"行为是与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相并列的一种单独构成盗窃罪的条件,而不是仅将"携带凶器扒窃"的行为入罪化。扒窃行为区别于一般盗窃行为的特征:一是发生在公共场所;二是窃取的是"随身携带"的财物。这两个特征使扒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超出了普通盗窃行为,而有了单独入罪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论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 [J].
程红 .
法学, 2011, (01) :40-49
[2]   论盗窃罪中的多次盗窃 [J].
黎宏 .
人民检察, 2010, (01) :21-26
[3]   浅谈对公交车上扒窃犯罪及法律适用的几点认识 [J].
贾立岩 .
今日科苑, 2009, (24) :179-179
[4]   扒窃犯罪本益论 [J].
伍继纯 .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8, (03) :62-68
[5]   论扒窃案件的控制对策 [J].
冯卫国 .
辽宁警专学报, 2004, (02) :38-41
[7]  
口授刑法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 2007
[8]  
现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2005
[9]  
中国刑法解释[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高铭暄, 2005
[10]  
刑法分则实务研究[M]. 中国方正出版社 , 王作富主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