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27
作者
胡斌 [1 ,2 ]
周方 [1 ]
宋慧波 [1 ,2 ]
机构
[1]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浅海沉积环境; 太原组; 下二叠统; 焦作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1.28 [遗迹化石];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河南省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发育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以及海湾—潟湖、潮坪—沼泽和障壁岛(砂质滩、坝)相碎屑岩和煤层,其中保存有大量完好的遗迹化石,已识别出的有10个遗迹属11个遗迹种,包括Zoophycos brianeus,Zoophycos villae,Teichichnus rectus,Nereites isp.,Chondrites isp.,Rhizocorallium isp.,Thalassinoides suevicus,Ophiomorpha nodosa,Gordia marina,Taenidium satanassi和Planolites isp.等。这些遗迹化石多为全浮痕保存,少数为半浮痕表迹保存,其丰度较高。根据遗迹化石的组成与产状特征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可识别出3种遗迹化石组合:(1)Zoophycos-Nereites遗迹组合,出现在水体相对较深、浪基面之下且沉积底层内氧气贫乏的远岸浅海沉积环境;(2)Zoophycos-Taenidium遗迹组合,产生于水体相对较浅的浪基面之上的近岸浅海沉积环境;(3)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发育于海岸带潮坪或海湾、潟湖沉积环境,遗迹化石往往保存在泥质灰岩或钙质粉砂岩和薄层细砂岩中。基于遗迹化石组合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焦作地区太原组遗迹化石的沉积环境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577 / 58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遗迹化石Chondrites的指相意义和阶层分布 [J].
龚一鸣 .
古生物学报, 2004, (01) :94-102
[2]   贵州独山泥盆系大河口组遗迹化石Teichichnus及其地质意义 [J].
王约 .
贵州地质, 2003, (03) :145-149+200
[3]   古代深海底质氧控的遗迹化石群落 [J].
晋慧娟 ;
李育慈 ;
方国庆 .
沉积学报, 2003, (01) :75-80
[4]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海侵模式雏议 [J].
张鹏飞 ;
邵龙义 ;
代世峰 .
古地理学报, 2001, (01) :15-24
[5]   古代深海遗迹化石群落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J].
晋慧娟 ;
李育慈 .
科学通报, 1999, (02) :123-130
[6]   新疆北部泥盆系遗迹化石共生组合关系及其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 [J].
龚一鸣 .
现代地质, 1994, (02) :154-162
[7]   豫西焦作地区太原组(竹蜓)类古生态初探 [J].
姚庚云 .
焦作矿业学院学报, 1990, (01) :23-29
[8]   豫西焦作地区上石炭统浅海碳酸盐岩中的风暴沉积 [J].
吴贤涛 ;
胡斌 ;
王观忠 ;
张国成 .
沉积学报, 1987, (04) :1-13+164
[9]   Zoophycus在中国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J].
杨式溥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4, (03) :228-235+307
[10]  
河南省地层古生物研究[M]. 黄河水利出版社 ,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