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方法界定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27
作者
高晶
郭玉璞
谭静江
李增会
刘志兰
江涛
机构
[1]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磁共振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磁共振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磁共振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磁共振室
关键词
脑梗塞; 磁共振成像; 细胞支架; 病理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3 [脑栓塞];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 探讨用组织学方法界定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缺血性半暗带的可行性。方法 对 7例脑梗死病例的尸检大脑进行MRI的T2 图像分析 ,并观察脑组织大 /小切片、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细胞、血管、细胞骨架 (MAP2 、NF2 0 0 )以及部分细胞因子 ;按损伤程度将病灶分为 0~ 3区 ,研究不同区域的特点。结果  0区的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皆坏死 ,可出现嗜伊红神经元 ,细胞骨架消失 ;1区可见大量缺血的暗神经元及皱缩神经元 ,细胞骨架严重破坏 ,有小胶质细胞激活等炎细胞反应 ;2区可见部分缺血变化的神经元、暗神经元和形态正常的神经元 ,有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反应 ,细胞骨架正常或改变轻微 ;缺血 2d内 2区面积迅速减小 ,此时MRI显示的病灶小于组织大切片证实的病灶 ,只显示 0区和 1区病灶 ,不显示 2区病灶。 3区细胞形态正常 ,有小胶质细胞激活、星形细胞增生、转化生长因子 (TGF)表达增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阳性表达 ,持续存在于全部病例的病灶周边。结论  0区、1区为中心坏死区。结合MRI、细胞和细胞骨架变化可以推断 ,2区为半暗带等值区 ;3区为损伤反应区 ,有些文献称之为“半暗带”。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38+6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脑梗死后细胞骨架和暗神经元的变化 [J].
高晶 ;
郭玉璞 ;
赵庆杰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0, (01) :4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