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63L16气候模式预报能力的空间尺度分布研究

被引:6
作者
许晓光 [1 ,2 ]
李维京 [2 ]
任宏利 [2 ]
张培群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预报能力; 中期预报; 方差分析; 可预报稳定分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6.2 [中期预报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采用球谐谱展开和方差分析方法,利用1970—2003年NCEP再分析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T63L16月动力延伸预报业务回报1982—2002年的结果,研究了T63L16模式逐日预报可预报能力的空间尺度依赖特征和对于中期预报的可预报稳定分量。分析表明,T63L16模式预报能力在总波数n上具有各向同性,其主要的误差发生在波数为5—10的天气尺度波。基于对T63L16气候模式500 hPa位势高度场球谐系数内部方差和该物理量气候外部方差之比R演变特征的分析,本文定义了模式26—40 d预报的方差比的平均作为R的临界值来定量地确定T63L16模式对不同空间尺度气象场的可预报期限,并引入波能谱为权重系数研究了模式可预报期限与纬向波数和总波数的关系。结果显示该模式的逐日可预报期限与纬向波数和总波数、以及季节均有关系。可预报期限在整体上随着空间尺度的减小而逐渐缩短,但并不是纯粹的单调递减;对于纬向2波分量的可预报期限比3—5波要短,可能是由于该模式对表征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的2波的刻画相对不够好。另外,对季节平均的中期预报可预报稳定分量的考察表明,就全球而言,对于提前6 d以上的预报,夏季具有的可预报稳定分量为纬向波数小于12或总波数在17以内,其他季节为纬向波数小于7或总波数小于13;对于提前11—15 d的预报,冬夏两季的可预报稳定分量为纬向波数小于5或总波数小于10,春(秋)季节为纬向波数小于3(2)或总波数不大于8(7)。这为针对该尺度发展新的预报策略和方法、改进预报效果,提供了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992 / 100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Strategy and methodology of dynamical analogue prediction[J]. REN HongLi1,2? & CHOU JiFan1 1 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2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7(10)
[2]   中国区域月平均温度和降水的模式可预报性分析 [J].
王会军 ;
陈丽娟 ;
李维京 ;
张培群 ;
刘绿柳 .
气象学报, 2007, (05) :725-732
[3]   动力相似预报的策略和方法研究 [J].
任宏利 ;
丑纪范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8) :1101-1109
[4]  
Nonlinear local Lyapunov exponent and atmospheric predictability research[J]. CHEN Baohua1, LI Jianping1,2 & DING Ruiqiang2 1. 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6(10)
[5]   基于多个参考态更新的动力相似预报方法及应用 [J].
任宏利 ;
张培群 ;
李维京 ;
丑纪范 .
物理学报, 2006, (08) :4388-4396
[6]  
Recent Advances in Predictability Studies in China (1999-2002)[J]. 穆穆,段晚锁,丑纪范.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4(03)
[7]  
Global analysis theory of climate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s[J]. LI Jianping1,2 & CHOU Jifan2,3 1. 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2.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3. Training Center fo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10)
[8]   模式大气月尺度可预报性的对比研究 [J].
范晓青 ;
李维京 ;
张培群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3, (01) :49-60
[9]   目前短期气候预测可预报性的研究概况 [J].
范晓青 ;
李维京 ;
张培群 .
气象, 2003, (02) :3-6
[10]   气候系统可预报性理论研究 [J].
穆 穆 ;
李建平 ;
段晚锁 ;
王家城 ;
丑纪范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02) :22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