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中—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被引:23
作者
刘媛
朱筱敏
张思梦
赵东娜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扶余油层; 中—低渗透储层; 孔隙结构; 分类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铸体薄片、共聚焦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常规压汞分析和恒速压汞分析等多种手段,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中—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结构异常复杂,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等次生溶蚀孔隙构成了其主要储集空间,孔径大小在22.49~49.31 mm之间,孔喉连通性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以渗透率为主线,结合孔隙类型、孔喉半径、孔喉半径比以及孔喉连通性等参数,将研究区储层主要划分为中渗透储层和低渗透储层2种基本类型,前者以中渗透中孔细喉道型为主,后者又进一步细分为低渗透中孔细喉道型、低渗透小孔不均匀微细喉道型和低渗透小孔较均匀微细喉道型等3个亚类。明确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储层评价,对油田后期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70 / 27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辽河盆地欢喜岭油田欢北杜家台油藏扇三角洲储层地质建模及其应用效果
    廖成君
    宋兴文
    张庆龙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 (06) : 801 - 804
  • [2] 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余油层CO2驱油试验研究
    程杰成
    雷友忠
    朱维耀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03) : 402 - 409
  • [3]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
    杨晓萍
    赵文智
    邹才能
    陈孟晋
    郭彦如
    [J]. 石油学报, 2007, (04) : 57 - 61
  • [4]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储集层孔隙结构及评价
    姜洪福
    陈发景
    张云春
    雷友忠
    [J]. 现代地质, 2006, (03) : 465 - 472
  • [5] X-CT扫描成像技术在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2储层为例
    孙卫
    史成恩
    赵惊蛰
    赵蕾
    [J]. 地质学报, 2006, (05) : 775 - 779+789
  • [6] 低渗透油田储层综合评价方法
    杨正明
    张英芝
    郝明强
    刘先贵
    单文文
    [J]. 石油学报, 2006, (02) : 64 - 67
  • [7]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以大芦湖油田为例
    徐亮
    毛振强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4) : 535 - 539
  • [8] 三肇地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储集层的成岩作用
    王宝清
    徐文发
    刘站立
    孔繁忠
    常中原
    王春瑞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1) : 82 - 87
  • [9] 松辽盆地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高瑞祺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