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酚酸酯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肾组织病理的变化

被引:23
作者
王金泉
刘志红
胡伟新
陈惠萍
周虹
唐政
黎磊石
机构
[1]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南京!
[2] 南京军区南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霉酚酸酯; 病理形态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93.2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 :进一步阐明霉酚酸酯 (MMF)对难治性Ⅳ型狼疮性肾炎 (LN)患者肾组织学改变的影响 ,探讨MMF作用机制。  方法 :对 15例接受MMF治疗 (0 .75~ 1.5 g/d)的难治性Ⅳ LN患者进行重复肾活检 ,穿刺组织分别作常规光镜、免疫荧光检查。肾小球系膜区基质增生及肾小管间质半定量分析借助MAPIS 5 0 0多媒体病理彩色分析系统。肾组织CD4+ 与CD8+ 细胞染色、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表达采用PAP四层法。观察治疗前后上述各项指标的改变。  结果 :①MMF治疗后肾组织活动性指数明显减少(P <0 .0 1) ,平均肾小球细胞计数 (P <0 .0 1)、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坏死发生率 (P <0 .0 5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发生率 (P <0 .0 1)和细胞性新月体发生率 (P <0 .0 1)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但肾小球系膜区基质增生较治疗前增加 (P <0 .0 5 ) ,肾小球硬化、慢性化指数与治疗前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MMF治疗后肾小球内浸润的CD6 8+ 、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 (PCNA+ )细胞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分别为P <0 .0 1,P <0 .0 5 )。肾间质CD4+ 细胞、CD8+ 细胞、CD6 8+ 细胞和PCNA+ 细胞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③MMF治疗后肾小球ICAM 1和VCAM 1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均为P <0 .0 1) ,肾间质除平均ICAM 1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霉酚酸酯与间断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Ⅳ型狼疮性肾炎疗效的比较 [J].
胡伟新 ;
陈惠萍 ;
唐政 ;
王庆文 ;
沈克勤 ;
刘志红 ;
黎磊石 .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0, (01) :3-8
[2]   霉酚酸酯治疗顽固性Ⅳ型狼疮性肾炎 [J].
胡伟新 ;
刘志红 ;
陈惠萍 ;
唐政 ;
黎磊石 .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1998, (06) :3-7+91
[3]   不同类型新月体肾炎肾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刘志红 ;
周虹 ;
宦红娣 ;
陈惠萍 ;
黎磊石 .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1998, (05) :23-24+28-29+105-106
[4]   霉酚酸酯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J].
王庆文 ;
季曙明 ;
黎磊石 .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1997, (01) :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