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顶荷载作用下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分析

被引:30
作者
郑允 [1 ]
陈从新 [1 ]
刘婷婷 [2 ]
刘秀敏 [1 ]
宋娅芬 [1 ]
周意超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武汉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坡顶荷载; 反倾边坡; 倾倒破坏; 剩余下滑力; 滑动比例系数;
D O I
10.16285/j.rsm.2015.09.026
中图分类号
TU45 [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
学科分类号
0801 ; 080104 ; 0815 ;
摘要
坡顶荷载是公路边坡、铁路边坡以及矿山边坡等稳定性分析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倾倒破坏是陡倾层状岩体边坡一类主要的变形破坏形式,研究坡顶荷载作用下岩质边坡块体倾倒破坏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在Goodman和Bray块体倾倒破坏极限平衡逐步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基于传递系数法,通过建立坡顶荷载作用下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地质力学模型,提出了考虑坡顶荷载作用的边坡倾倒破坏的解析分析方法,推导出了坡顶荷载作用下反倾边坡坡脚剩余下滑力和维持边坡稳定所需要的支护力的计算公式,为该类边坡的设计和支护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算例分析,探讨了不同岩块厚度和切坡角度下坡顶荷载对剩余下滑力和滑动比例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一个给定的边坡,岩块厚度存在一个临界值,当岩块厚度小于该临界值时,坡顶荷载对剩余下滑力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大于岩块厚度大于该临界值的情况;切坡角度越大,坡顶荷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越显著;随着坡顶荷载的增加,滑动比例系数逐渐增大。对比分析理论解与UDEC计算的数值解,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是一致的,相互得到了验证。
引用
收藏
页码:2639 / 2647+2658 +265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研究 [J].
蔡静森 ;
晏鄂川 ;
王章琼 ;
杨建国 ;
唐睿旋 .
岩土力学, 2014, 35(S1) (S1) :15-28
[2]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分析 [J].
郑允 ;
陈从新 ;
朱玺玺 ;
欧哲 ;
刘秀敏 ;
刘婷婷 .
岩土力学, 2014, 35 (04) :1025-1032+1040
[3]   反倾岩质边坡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的改进 [J].
卢海峰 ;
刘泉声 ;
陈从新 .
岩土力学, 2012, 33 (02) :577-584
[4]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块体倾倒破坏分析 [J].
刘才华 ;
陈从新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S1) (S1) :3193-3198
[5]   锦屏Ⅰ级水电站解放沟左岸边坡倾倒变形机制的3D数值模拟 [J].
徐佩华 ;
陈剑平 ;
黄润秋 ;
严明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4, (04) :40-43
[6]   软弱基座型斜坡变形破坏过程研究 [J].
任光明 ;
宋彦辉 ;
聂德新 ;
陈龙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 (09) :1510-1513
[7]   DDA数值方法在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分析中的应用 [J].
孙东亚 ;
彭一江 ;
王兴珍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01) :39-0+40
[8]   小浪底工程库区岸坡倾倒变形研究 [J].
常祖峰 ;
谢阳 ;
梁海华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9, (01) :29-32+28
[9]   金川露天矿边坡变形机制及过程 [J].
王思敬 .
岩土工程学报, 1982, (01) :76-83
[10]  
Toppling mechanisms of rock slopes considering stabilization from the underlying rock mass[J] . C.H. Liu,M.B. Jaksa,A.G. Mey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 2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