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6
作者
路正南
郝文丽
杨雪莲
机构
[1]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能源消耗; 碳排放强度; 中间投入; 能源投入替代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5 [资源开发与利用];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02 ; 0201 ;
摘要
首次将中间投入强度及投入结构引入到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中,选用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及2010年的数据,运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将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投入替代率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中间投入强度效应。结果表明,能源投入替代率加快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中间投入强度和投入结构抑制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作用不明显。从因素总效应来看,除了2002—2005年间各影响因素整体抑制了碳强度的降低外,其他各区段间因素效应之和加速碳强度的降低。因此,调整投入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成为碳减排的当务之急。
引用
收藏
页码:240 / 24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1999~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空间演变特征[J]. 赵雲泰,黄贤金,钟太洋,彭佳雯.  环境科学. 2011(11)
[2]   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基于截面数据定量分析的初步推断 [J].
吴殿廷 ;
吴昊 ;
姜晔 .
地理研究, 2011, 30 (04) :579-589
[3]   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分析 [J].
陈春华 ;
路正南 .
统计与决策, 2012, (02) :96-98
[4]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动态计量检验 [J].
周五七 ;
聂鸣 .
管理科学, 2012, (05) :99-107
[5]  
Decomposition of aggregate carbon intensity for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comparison of declining trends from 10 OECD countries for the period 1971–1991[J] . Lorna A. Greening,William B. Davis,Lee Schipper. &nbspEnergy Economics . 1998 (1)
[6]   A Shapley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out residuals [J].
Albrecht, J ;
Francois, D ;
Schoors, K .
ENERGY POLICY, 2002, 30 (09) :727-736
[7]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 2 emission intensity between oil-producing and non-oil-producing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J] . Obas John Ebohon,Anthony Jekwu Ikeme. &nbspEnergy Policy . 2004 (18)
[8]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of aggregate energy and carbon intensities[J] . B.W. Ang,N. Liu. &nbspEnergy Policy . 2005 (15)
[9]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
[10]   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J].
王伟林 ;
黄贤金 .
生态经济, 2008, (12)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