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对海、陆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21
作者:

孟宪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刘焱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王湘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机构:
[1]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河流入海物质通量;
陆-海相互作用;
环境响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1.1 [海洋水文要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入海河流物质通量研究是陆-海相互作用和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的重要命题。我国是最早开展物质通量研究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都开展了有关河流和边缘海物质通量的研究,即将开始的全国海岸带环境调查专项也把主要河流物质入海通量及其海洋环境效应研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当前国内外河流物质通量研究的最新进展,较系统地阐述了河流入海物质通量的概念和对邻近大陆和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指出,河流入海物质通量是研究陆-海相互作用及其全球变化效应的重要参量。归纳了河流入海物质通量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391 / 39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冲绳海槽中段表层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定量分离:Sr-Nd同位素方法附视频[J]. 海洋与湖沼, 2001, (03) : 319 - 326孟宪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青岛杜德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青岛吴金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青岛
- [2] 长江、黄河流域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物87Sr/86Sr空间变异的制约因素及其物源示踪意义[J]. 地球化学, 2000, (06) : 562 - 570孟宪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字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杜德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字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陈志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字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王湘芹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字模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 [3] 成分数据的因子分析及其在地质样品分类中的应用[J].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0, (04) : 367 - 370孟宪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杜德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吴金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 [4] 论我国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附视频[J]. 海洋通报, 1999, (06) : 11 - 17沈焕庭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朱建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 [5] 全球变化与我国海岸研究问题[J].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02) : 88 - 91李春初,雷亚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
- [6] 中国河口数学模拟研究的进展[J]. 海洋通报, 1997, (02) : 80 - 86沈焕庭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
- [8] 我国流域侵蚀产沙的地带性特征[J]. 科学通报, 1994, (11) : 1019 - 1022许炯心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
- [9] 河口区水体中元素的平衡(Ⅱ)——元素的平衡、转移和非保守元素的有效通量[J].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8, (01) : 33 - 42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10] 黄河、长江、珠江下游控制站悬浮物的化学成份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J]. 科学通报, 1984, (17) : 1063 - 1066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