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第四纪网纹红土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22
作者
朱宗敏
杨文强
林文姣
刘育燕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磁组构; 黄棕色土; 网纹红土; 第四纪红土; 安徽宣城;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6.04.015
中图分类号
P539.3 [磁性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安徽宣城第四纪网纹红土剖面黄棕色土层和网纹层的K、P、E、F、L、q等磁组构参数特征显示,i3>60°样品的磁组构特征有效降低了后期风化作用的影响,可近似代表黄棕色土层和网纹层的原生磁组构特征。黄棕色土层的原生磁组构特征显示它形成于沉积动力强度弱而稳定、事件沉积偶尔发生的沉积环境;该层磁组构参数的平均值及组合参数特征均与风成黄土-古土壤沉积的相应特征十分吻合,表明其原始沉积环境与风尘沉积环境一致,从而为黄棕色土层的风积成因提供了沉积动力特征上的证据。网纹层形成于沉积动力强度大、稳定性相对较差的沉积环境;该层的磁组构特征与风成沉积的相应特征差别显著,但与部分水成沉积的相应特征有近似之处,结合该层物质组成上的风成特性,初步推断网纹层可能为早期的风积物经后期水流改造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1]   标志沉积层磁组构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研究 [J].
丛友滋 ;
韩国忠 ;
张家强 ;
陈庆强 ;
李从先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7, (03) :32-37
[12]   安徽省沿江地区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的形成环境及其年龄 [J].
于振江,黄多成 .
安徽地质, 1996, (03) :48-56
[13]   对庐山东麓第四纪沉积物物源及新构造运动的新认识 [J].
朱诚 .
地理学报, 1995, (01) :41-50+97-98
[14]   沉积磁组构在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研究中的应用 [J].
刘宝柱,李从先,业治铮,丛友滋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4, (02) :55-62
[15]   中国南方的红土与红色风化壳 [J].
朱显谟 .
第四纪研究, 1993, (01) :75-84
[16]   中国东部的第四纪风尘堆积与季风变迁 [J].
杨达源 .
第四纪研究, 1991, (04) :354-360
[17]   安徽宣城地区中晚更新世风成堆积与环境变迁附视频 [J].
杨达源 ;
韩辉友 ;
周旅复 ;
房迎三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1, (02) :97-104
[18]   中国第四纪亚冰期划分之商讨 [J].
孙殿卿 .
第四纪研究, 1989, (01) :3-23+97
[19]   华南第四纪网状红土虫状白斑的成因探讨 [J].
李驭亚 .
地质论评, 1965, (02) :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