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14
作者
黄勇 [1 ,2 ]
覃丹宇 [3 ]
邱学兴 [4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2]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4] 安徽省气象台
关键词
对流云合并; 暴雨; 观测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静止/极轨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淮河流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综合观测显示,这是一次在低层显著气压梯度作用下发生的对流云合并现象,是一次多尺度、多合并方式的典型过程,不仅有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还存在着对流云核(强中心)之间的合并。根据合并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单体发展、云桥形成以及系统合并。卫星云图显示,对流云核合并后云团结构更加紧密、边缘更加光滑;在雷达回波上,合并后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有显著的增加。对流云核合并完成后,区域内最高云顶开始回落,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最大值开始减少,并在地面产生强降水。另外,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不仅导致地面降水范围有所扩大,而且还使降水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对合并过程可能存在的机制分析表明,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动力因素:(1)大尺度环境场中垂直运动存在的水平不均匀性,是促成对流云团合并的环境因素。(2)对流系统间存在的低压中心及其引起的显著地面气压梯度,是对流系统间合并的主要原因。(3)一个云核的下沉气流加强了另一个云核的上升气流,是对流云核合并的动力学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135 / 1149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强飑线成熟阶段特征分析 [J].
孙虎林 ;
罗亚丽 ;
张人禾 ;
刘黎平 ;
王改利 .
大气科学, 2011, 35 (01) :105-120
[2]   低纬高原中-γ尺度微单体暴雨个例的观测分析 [J].
徐八林 ;
刘黎平 ;
王改利 ;
杨宇 ;
罗宇清 .
高原气象 , 2010, (03) :778-785
[3]   夏季江淮区域对流云合并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J].
胡雯 ;
黄勇 ;
汪腊宝 .
高原气象 , 2010, (01) :206-213
[4]   云并合的初始位置探讨 [J].
李艳伟 ;
牛生杰 ;
姚展予 ;
罗宁 ;
文继芬 ;
黄浩隽 .
大气科学 , 2009, (05) :1015-1026
[5]   2007年7月皖苏北部龙卷风初步分析 [J].
曹治强 ;
方宗义 ;
方翔 .
气象, 2008, (07) :15-19+133
[6]   台风海棠远距离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 [J].
李改琴 ;
梁海河 ;
王树文 ;
王运行 ;
张春云 ;
钟天华 .
气象, 2007, (08) :17-22+129
[7]   积云并合在强对流系统形成中的作用 [J].
付丹红 ;
郭学良 .
大气科学, 2007, (04) :635-644
[8]   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模型的双多普勒雷达研究 [J].
周海光 ;
郭富德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1) :1-8
[9]   梅雨期暴雨个例模拟及其中小尺度结构特征分析研究 [J].
孙晶 ;
楼小凤 ;
胡志晋 ;
赵思雄 .
大气科学, 2007, (01) :1-18
[10]   四维变分方法反演低层风场能力研究 [J].
牟容 ;
刘黎平 ;
许小永 ;
庄薇 .
气象, 2007, (01) :11-1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