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反贫困绩效的推动因素测度及分解:1978-2014

被引:9
作者
王增文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2]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关键词
反贫困; 推动因素; 贡献率; 开发式扶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住户调查年鉴》和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S)数据分阶段对农村反贫困绩效的推动因素进行测度和分解,并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978-1985年,农村贫困率下降主要得益于土地政策的内生性改革;1986-1993年,农村贫困率仍在迅速下降,经济增长因素起了主导作用,但边际收益在下降。尽管在1994-2000年,农村地区实施了开发式扶贫与社会救助"双轮驱动"的反贫困模式,但贫困率下降幅度不大,从贡献率来看,主要是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被分配因素的不合理带来的负向效应部分抵消。2001-2014年,农村贫困率有小幅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增长因素对贫困的降低程度在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是由于扶贫瞄准机制所发挥的收入分配效应不高,导致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要素的复合贡献率在下降。纵观农村三十多年的反贫困战略和路径,本文发现,经济增长因素是主导,随着贫困率和贫困缺口率的反弹,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因素缓解贫困的贡献率将会上升。政府应从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的尺度上来优化农村反贫困的策略和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110+158 +15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31]   Regional poverty targeting in China [J].
Park, A ;
Wang, SG ;
Wu, GB .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2, 86 (01) :123-153
[32]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overty Intensity: Index Decomposition and Bootstrap Inference[J] .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 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