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

被引:32
作者
赵跃龙,刘燕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
脆弱生态环境,贫困,区域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 [环境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运用脆弱生态环境成因指标划定了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范围,并对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进行了相关分析。结论是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的大小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业(包括农村工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农业比重和不同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而不同。一般地,在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业比重大、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好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相关不明显。反之,在工业和经济落后、工业比重小而农业比重大、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都较差的我国西部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成高度正相关,二者几乎互为因果。在对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进行了讨论之后,根据不同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关系不同的特点,提出要因不同地区而区别对待其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建议。并认为在我国西部地区,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尤其应大力发展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的工业,只有工业发展了,经济繁荣了,才有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245 / 25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生态敏感地带与贫困地区的相关性研究 [J].
李周 ;
孙若梅 .
农村经济与社会, 1994, (05) :49-56
[2]   黄河中游地区环境脆弱形势 [J].
杨勤业,刘雪华,李国栋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4, (01)
[3]   中国的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域 [J].
杨勤业 ;
张镱锂 ;
李国栋 .
地理研究, 1992, (04) :1-10
[4]  
生态平衡与自然保护[M].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诸葛阳 编著,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