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花岗岩类岩浆活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

被引:42
作者
陈宣华 [1 ,2 ]
尹安 [3 ]
George GEHRELS [4 ]
李丽 [1 ,2 ]
蒋荣宝 [1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4]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University of Arizona
关键词
化学地球动力学; 深成岩浆活动; 二叠纪—三叠纪; 柴达木盆地东部; 秦-祁-昆接合带;
D O 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1.02.001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柴达木盆地东部是连接秦岭、祁连、昆仑三大造山带的关键构造部位,发育了以晚二叠世—中三叠世(P-T)花岗岩类为主的古特提斯域深成岩浆活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P-T花岗岩类形成于大洋环境,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该期花岗岩类可分为两个时间演化系列,早期为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闪长岩系列,晚期为碱性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系列,均具有与经典的鲍文反应系列相反(即反鲍文系列)的演化趋势,反映了深成岩浆的动态混合作用模式。Nd-Sr-Pb-O同位素组成特征说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P-T花岗岩类具有年轻地壳的特征,其来源主要与富集地幔EMⅡ源区有关,具明显的造山带与上地壳Pb同位素特征。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与西秦岭及扬子块体中生代花岗岩类的Pb同位素组成具有相似性,说明了柴达木盆地基底与扬子地块具有亲缘性。研究表明,来自地幔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以及幔源镁铁质岩浆与壳源长英质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可能是柴达木盆地东部基底地壳生长的重要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57 / 17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埃达克岩和花岗岩.[M].张旗等; 著.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2]  
地球化学进展.[M].张本仁; 付家瑛;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岩石成因、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M].邓晋福等编著;.地质出版社.2004,
[4]  
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M].肖庆辉等著;.地质出版社.2002,
[5]  
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M].张本仁等著;.科学出版社.2002,
[6]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M].郑永飞;陈江峰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
[7]  
化学地球动力学.[M].郑永飞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
[8]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原理.[M].赵振华著;.科学出版社.1997,
[9]   Age, 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Buqingshan ophiolites, North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J].
Bian, QT ;
Li, DH ;
Pospelov, I ;
Yin, LM ;
Li, HS ;
Zhao, DS ;
Chang, CF ;
Luo, XQ ;
Gao, SL ;
Astrakhantsev, O ;
Chamov, N .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04, 23 (04) :577-596
[10]  
Evolution of the Kaapvaal Craton as viewed from geochemical and SmNd isotopic analyses of intracratonic pelites.[J].Bor-Ming Jahn;Kent C. Condie.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95, 11